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1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不必放大95后“秒辞”现象

胡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1月11日   08 版)

    一个朋友的女儿是95后,本科毕业后在银行工作不到半年就辞职了,前些日子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在不少人眼里,银行这样的工作单位很不错了,为什么要辞职呢?这孩子说,经常加班,周末都不能休息,本来毕业时就想找一份“好工作”的。

    很多研究报告都显示,95后职场人的离职率相当高,平均7个月就辞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辞职原因,公司环境不好、电脑太烂、午餐难吃、人际关系复杂、感觉不顺心、累了想歇歇……考察其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辞职理由都是合情合理的。

    话说回来,难道80后毕业生当初就没有这种现象吗?当年,我刚毕业时身边同学换工作的现象也很普遍,只不过,当下网络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加快了“辞职”“跳槽”的速度。过去,上大学更多的是要改变命运,一个家庭还指望孩子早点大学毕业,工作了好拿工资,为家里分担些压力,当时也没有那么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型职业,工作选择面不像现在这么宽,更何况,如今的生活条件变得愈加优渥,95后的父母们大都可以给孩子们提供“秒辞”的物质条件,让他们不需要为经济压力过分担忧。伴随着“啃老”等社会现象的出现,“秒辞”更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必须承认,我们在给一个群体贴上“个性”标签的同时,其实多少也暗含着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主观评价。问题是,哪一代人不都是从懵懵懂懂的青年时代,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每一代大学毕业生都不可能一毕业就是成熟、理性的职场人,都需要经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蜕变,这种转变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顺顺当当的。从轻松、自由的学校生活,向规约化、制度化的职场生活跨度,谁还没有在初始的过程中经历过一些挫折,甚或是为自己曾经的幼稚、任性而承受一些代价?只不过,如今的一代有了更多敢于拒绝的勇气、重新选择的自由甚或逃避的条件。

    我觉得,我们在放大“70”“80”和“90”后之间代际差异性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代际之间的共性——每一代人都要经历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每一代人也终究都要担当起国家、社会、单位和家庭的一份责任。单从职场发展的阶段来看,每个职场人都会经历一个动荡期、稳定期和成熟期这样的过程,“秒辞”当然不是终点,只是一个新的开始,选择一辈子“啃老”的绝对是奇葩,每个决定“秒辞”的95后都要为自己负责,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职业。刚毕业的时候不折腾,等到中年以后,恐怕就更没有折腾的机会了,对于多数人来说,人生的道路的确是在“越走越窄”,这并不是什么可悲的事情,只是外部因素以及人的自身能力等条件限制所造成的客观必然,每个人最终都需要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不光是维持物质生活需要,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

    要知道,不管是理性辞职还是非理性辞职,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你的个性而做出任何改变,整个社会、用人单位也不会因为95后的个性特征,而主动调整去迎合他们,甚或是让每个95后都感觉到舒服。毕竟,薪资水准是由市场、个人能力等综合定价,职场游戏规则也不是由年轻人主导的,工作单位存在的管理、制度和文化上的矛盾与缺陷,职场固有的不完美性等都不是靠人为的力量就能轻易逆转的,“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或许就是对现实的残酷性最好的注解。人才竞争、职场竞争始终是这个社会的常态,逃避终究不是办法,每个毕业生只能去主动适应这个社会,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刚走上职场的学生跟一个工作了10年的毕业生相比,对“好工作”的理解当然是有所不同的。刚毕业的学生有如一张白纸,对职业的追求和选择会抱有一丝理想化色彩,然而,适合自己的职业不是当初坐在教室里想象出来的,总是需要接一些“地气”,在具体的实践中逐步确定的,而职业精神也是需要在经历些坎坷和磨砺中培养起来的,人总要在成长和成熟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对职业、对人生的看法。更何况,年轻时不经历些折腾,又如何给下一代人带来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呢?

    考虑到95后们成长起来的环境,我们的眼光应该放长远一些,别只盯着毕业后的这半年到一年时间,三年甚至五年都属于职场新人的动荡期,不妨给95后们更多的时间去与这个社会做更好的磨合,逐步地成熟、成长,到那时再作出评价也不迟。

胡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1月11日 08 版

一次致命的隆鼻手术
不必放大95后“秒辞”现象
如何让创业者对政策“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