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些写日本与日本人的文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日本人不愿意麻烦别人,日常工作生活总是小心翼翼,生怕给同事朋友增添麻烦。最极致的一个事例是,为了不耽误上班族,有自杀者专门挑选末班列车卧轨,把处理后事的麻烦程度降到了最低。
我喜欢这种不愿给人添麻烦的行事方式,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办事、社交等方面的麻烦太多了,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似乎都以给人添麻烦为乐事。除了“麻烦”,人们面临的日常烦恼中还有一个关键词叫“抱怨”,“抱怨”与“麻烦”一道组成了令无数人感到头疼的障碍。
最近读到谭飞创作的新书《不抱怨,把握人生的分寸感》之后,颇有收获,感觉这本书是针对当下环境中人们无法摆脱的两大烦恼而写的。“不抱怨”的指向性很明确了,而“分寸感”恰恰可以理解为不要随便去麻烦别人——或者说,要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与不同人之间的关系。作者在书中列举的种种事例表明,这两点貌似很简单,但想要学习到自己身上,还是挺困难的,最后真正能做到的人,都有机会成为“人生赢家”。
与其他针对“抱怨”主题进行写作的书不同,谭飞多以影视圈的著名娱乐人物为例子,使得内容看上去既轻松又具有说服力,有段时间娱乐圈流行明星工作很辛苦、大家都很不容易的说法,在反驳这个观点的时候,谭飞举了葛优的例子,葛优大概是这么说的,“这个行业没那么辛苦,况且给大家的钱都还挺多的”,瞧瞧,葛优说话就是这么直白又实诚,哪个行业不辛苦?拍戏淋点冷水、扭了一下脚脖子,对比不菲的片酬,有什么值得抱怨的?
《不抱怨》这本书谈了很多近年来的热门社会话题,比如努力究竟有没有用,父母究竟给予子女多少才算合适,低配的肉体如何承载高配的灵魂,别在最好的年纪活得那么安逸……全书读下来的一个感觉是,作者的三观特别正。如此正的三观是如何炼成的令人好奇,要知道,在众声喧哗的社交媒体时代,很难发现有人在谈论诸多话题时能做到不偏不倚、直中命门。谭飞的话语不可谓不犀利,许多字词明显能击中很多人的痛处,但整本书的格调是温暖的。这不是一本鸡汤书,而是一杯曾经沸腾过的温开水,是最健康的“补品”。
能做到这点,我想,作者其实是找到了一个方法或者说窍门的。这个窍门即是,他与这个世界建立了一种平视的关系,他的视野既不向上仰视,也不向下俯视,而是面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发出源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能够与这个世界进行平视,是许多人普遍缺乏的一种能力,只是因为这种能力的不足,才导致了大家时而会感受到生活里有种种不平之气在窜动,情绪经常被外界因素干扰,丢失了部分看待人与事物变化时应该具备的理性与客观。
何谓平视?辛弃疾的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算是一种,纪伯伦所说“大殿的角石,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算是一种,公园里的小女孩告诉萧伯纳“回家也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耍的是著名的小姑娘卡嘉”算是一种……与山水自然平起平坐,不向权威卑躬屈膝,不对卑微者颐指气使,如果可以尽可能地接近或做到这点,人生何来抱怨一说?
向外发出的抱怨,其实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表现,是对自我缺陷的逃避。由抱怨而产生的负能量,不但会困扰自己,也会影响到别人。有抱怨的时间,不妨多阅读这个世界,把视线从一米内挪到百米、千米、万米之外,便会觉得抱怨的无用与无趣了。
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