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早上,黄冠华早早地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德村大贵屯的巷道硬化项目现场查看进度,前几天的降雨影响了项目进度,这让他愁眉不展。“春节前一定要把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为了这句承诺,他放弃了元旦假期。
黄冠华不是大德村的扶贫“第一书记”,也不是村支书,他是3个月前被“返聘”的扶贫干部。两年前,时任南宁铁路局柳州供电段融安供电车间安全员的黄冠华,以“美丽乡村”指导员的身份到融水县大浪镇潘里村参加扶贫工作,现在他又到大浪镇的大德村帮助村民脱贫。
大浪镇地处广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三县交界处,从融安县城出发,经过三江丹洲后,跨过麻石水电站就是一个岔路口,以前黄冠华每次驱车行至这个岔路口就会习惯性向右边的潘里村方向拐去,现在他要拐向左边的大德村方向,那里是他参与脱贫攻坚的又一个战场。
在这条熟悉的山路上,黄冠华时常想起2016年3月他第一次踏进潘里村时的情形。当时,他对脱贫工作心里没有底,虽然老家在农村,可对于怎样扶贫,拿什么扶贫,他并无经验。
走马上任后,黄冠华首先做的,便是走遍潘里村的各个角落,全面了解这个村的基本情况。一个月的时间,他走访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哪里的山道是急弯,哪里是上坡哪里是下坡,哪里常年塌方,哪条小路通往哪户人家,这些我闭着眼都数得出。”
排查摸底后,他发现交通是个大问题,他刚来时,还有两个屯不通车。可最让黄冠华担心的,是村民不信任他。
“想要脱贫的,举起手来!”在村民大会上,黄冠华看到,举手的人寥寥无几。
“城里人怎么帮助咱们脱贫?”
“人家可是‘铁老大’,就是从柳州来咱们这儿体验生活的!”
黄冠华意识到,只有让村民真正信任他,并了解脱贫带来的好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下去。他再次深入各家各户,和村民进行交流。
刚开始还需要带个苗族土话翻译的黄冠华,在与村民数月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已能说一口流利的苗话。
“在我看来,想要帮助潘里村脱贫,就必须激发贫困群众的信心和决心!也就是要有‘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脱贫,让他们找准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路。”黄冠华说,“但由于信息封闭,缺少致富项目和资金等,自身‘造血’很艰难。”
为帮助潘里村“造血”,他致力于做好村寨基础设施规划,争取到县扶贫办资金192万元,建成了纳里屯、下里屯的水泥路。他拿到了县水利局下拨的专项资金38万元,对3个屯的水源与管网进行改造,改善村民饮水条件。他带领村委成员与村民沟通联系,调查了解土地种植情况,从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筹到资金,从临镇合作社引进了钩藤,给39户贫困户发放钩藤苗4.2万株,种植面积达260亩,同时发放化肥8950公斤。加上种植杉木、优质稻和养鸭,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92%。他反复劝说两名厌学在家的初中生回校继续求学,并为4名村里大学新生申请国家“雨露计划”补助金2.1万元……
黄冠华做的一切,村民都看在眼里。
贾枚有是当地的一个典型贫困户,丈夫早逝,小孩年纪尚小。黄冠华联系上了自己的原单位柳州供电段,筹集资金,为贾枚有送去了一批鸭苗。待鸭苗长大后,黄冠华主动为她提供销路,将鸭子卖了个好价钱。靠这笔收入,贾枚有又重新购买了新的生产资料,再也不用靠亲戚朋友的接济生活了。2017年春节,当瞧见贾枚有屋外挂上了一排排腊肉,村民知道,这对可怜的母子,开始过上幸福生活了。
84岁的梁德昌老人因为家庭贫困,两个40多岁的儿子都尚未成家。黄冠华奔波数月,为其申请到了一套在融水县的异地搬迁房。2017年开春的时候,梁德昌送来了一副感恩政府脱贫政策的对联,还笑逐颜开地告诉黄冠华,自己的儿子找到女朋友了。
2017年年初,潘里村再次召开村民大会,身为“美丽乡村”指导员的黄冠华再次喊道:“想要脱贫的,举起手来!”这一次,在场的所有村民都把手举了起来。
2018年4月,潘里村的贫困发生率从33.8%下降到了1.52%,65户217名村民成功脱贫,潘里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2018年10月,由于在潘里村的脱贫工作中表现突出,黄冠华再次被南宁局集团公司派往大浪镇大德村。
“扶贫工作等不起,更慢不起。”接到新的任务后,黄冠华与扶贫战友再次启程,参与到大德村的脱贫攻坚战中。
黄冠华清楚地记得,潘里村纳里屯新修的水泥路通车的一个星期里,7户村民买了小汽车,路就是村民致富的希望。有了潘里村的脱贫经验,黄冠华来到大德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筹集资金62万元,给大德村红落、丰田、大海等5个屯200户村民修建一条6200米的水泥路。2018年10月中旬开工,12月16日完工。
如今,通往大贵、小贵、水冲、岩山背4个屯的水泥路正在修建,这条路总长12公里,投入了72万元。大贵屯全村种植杉木,知道公路要修通后,大量商家到大贵屯收购杉木。
2018年12月17日,大德村刚刚通过“四合一”实地核查,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调查时的47.3%降至现在的2.79%,全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对于扶贫工作,黄冠华感慨万千。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他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这个苗寨里许多村民的人生轨迹。
通讯员 张海鑫 资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