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叫号到进入家庭医生工作室就诊再到付费拿药,镇江市民吴延恒花了不到10分钟。
几年前,她还经常为看病发愁。63岁的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多种慢性疾病,尽管住在主城区——润州区宝塔路街道,距离镇江市人民医院只有3公里,但每次在医院都得排长队等待就诊,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去年,她在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了“家庭医生”,一年只要交20元,就能在此享受全年免挂号费看病,还不需要排队等候。
在她看来,在社区医院就诊不仅方便,还更省钱。原本,她每天要服用降糖、降压、降脂、脑梗类、心脏类等9种药品,1个月需往返医院开四五次药,费用大概在1000元左右。换到社区医院就诊后,除了免挂号费外,进入自费段后她只需支付10%的费用,月花销仅70多元。
今年年初,吴延恒患有慢性胃病的丈夫也签约了家庭医生,而她有糖尿病的儿子则选择专门针对高血糖、高血压患者的“点单式签约”,每年享受4次免费体检和每月的医生随访诊疗。
在这里,除了6个家庭医生团队坐诊外,还有三甲医院下派坐诊的专家、慢性病管理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等健康服务联合体系。家庭医生曹燕介绍,每个诊室日均就诊量为120~130人次,与市三甲医院门诊医生日均就诊量持平。中心还与以镇江市人民医院为主的康复医疗集团共建“康复联合病房”,推动医疗资源上下联动,遇到疑难杂症患者,家庭医生通过电脑里的转诊系统,将签约病号一键转诊到定点的三甲医院,患者可直接前往就诊。
近年来,镇江市始终坚持医疗、医保、医药综合发力,深化“三医联动”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其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责任团队签约服务成为改革的一大亮点工程。
而优化医保政策机制和改善群众医保待遇是“三医联动”的另一重点举措。
镇江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沛然表示,作为医改最早试点的城市之一,镇江早已构建了大病保险、自费补充医疗保险和特殊医疗补充保险等制度为延伸的两基本一救助多补充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现又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两项制度整合为一,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医保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的“六统一”,并建立“特药”保障制度,切实保障癌症、罕见病等患者的用药需求。截至2018年年底,镇江市各类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其中市区职工医保参保52.81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56.37万人。
“老百姓来医院能明显感觉到医保政策带来的变化。”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医保办王丽霞介绍说,“如2017年医保耗材报销比例增多,2018年居民医保不用转诊可直接到三甲医院就诊,2019年‘特药’的报销比例又增加10个百分点。”
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镇江还在全国率先建立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救助相衔接的机制,对因病支出性急难型的“特殊困难对象”实行集中医疗救助。
句容市大卓镇村民周白英对该政策深有感触。10年前,患有尿毒症的她一年血透治疗费用为10多万元,医保报销比例却连一半都达不到。她又因病不能工作没了经济来源,生活一度陷入困难。
现在,在新农合医保和医疗救助的政策下,她每周在句容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3次血透治疗,一年只需支付8000多元。周白英感慨道:“10年里,看病花的钱越来越少,我们这些‘老病号’总算是看得起病了。”
在“三医联动”兜底救助过程中,镇江市人社、市卫计委、市食药监局等相关部门整合多方资源,聚焦医疗保险精准扶贫,对像周白英这样因病致贫的特困人员逐一建档立卡,共有31.6万人次享受到医疗救助。
智能科技助推三医联动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就医服务。打开手机支付宝,通过实名认证,“刷脸”绑定个人电子医保卡,即可在镇江市6家三甲医院实现挂号和诊间交费一键支付,免去窗口排队等待,还能随时查询个人交费、就诊情况、医保账户等相关信息。自2017年4月全市启动区域性医保移动支付平台起,“电子医保卡”用户已超过10万人。
镇江推进“三医联动”智慧健康建设远不止如此。该市整合医保经办单位,建成市内、省内和跨省三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减轻外地参保人员费用垫资、来回报销的压力。
此外,食药监局为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监管提供了保障。在食药监局监管下,镇江市近千家药店完成“药品电子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对药品经、销、存等环节的全过程跟踪和监管,完善医保用药管理。另一方面,“大健康综合平台”处方共享模块也已投入建立,该模块建成后,能有效为民众服务,方便民众就医购药。
“看病少花钱、减少跑腿次数和等待时间,是老百姓在‘三医联动’改革中最直接的感受。”镇江市卫计委党委书记、主任胡云霞说。
本报镇江1月17日电
通讯员 李芸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