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学界新著

文明进步在于包容与交流

——读《丝路文明十五讲》

董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1月21日   02 版)

    随着2013年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凝聚起世人关注的目光,与之有关的专著也在短短几年内大幅增长。然而,普通公众和读者对于丝绸之路的理解和认知,仍有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亟须一部能沉下心来、面向大众且能对“丝绸之路”概念进行冷静、系统阐述的通识性著作。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暨丝绸之路研究院名誉院长张信刚先生的《丝路文明十五讲》(北大出版社,2018年12月),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被纳入北大出版社的老牌丛书“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作者从探讨文明的起源与特质入题,以四大文明起源为上限,以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所标志的全球史(世界开始加速连为一个整体)的兴起为结束。全书以时间为经,以具体的历史人物、宗教扩散、物质传播、民族迁徙等专题为纬,串联起整个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其中,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张骞、玄奘等历史人物的故事,也对民族迁徙、王朝更迭等繁复的政治地理变动进行了清晰梳理。

    张信刚教授对丝绸之路上物质文明的东西交流着以浓墨,用两讲(章)阐述了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商贸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造纸术对文明传播的意义。这应该是能够使读者最直观地明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的章节。《丝路文明十五讲》中还配有大量精美图片,既有丝路沿线地区代表性的文物照片,也有简明直观的路线图、地图,便于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地理沿革。

    上述布局与铺陈,既可把握大历史的宏观脉络,又不失动人的史实细节,更关键者在于帮助读者明白,丝绸之路不是一条简单的古商道,而是一段勾连起整个亚欧大陆数千年历史文明的立体复杂的网。这张网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存在,它不仅见证了人类过去的交流与冲突,也影响了今天的世界格局与我们的思维与生活。

    张信刚教授之所以能将“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意义以如此清晰生动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得益于他渊博的学养和丰富的经历。作为香港城市大学的荣休校长和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张信刚教授是第一位将通识教育深度引入我国香港地区的教育界人士。他在香港和内地各高校如北大、山东大学等校致力于推广通识教育长达二十余年,著有《大学之修养:张信刚人文通识三十六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因此,他深知如何将通俗的语言、适当的深度、准确的知识相结合,锤炼出一门学科背景各异的人易于接受、乐于学习的通识课程。《丝路文明十五讲》即是在张信刚教授数年前于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的基础上整理和编辑而成且孜孜不倦七易其稿,除了进一步考证史实和精准表述,更增补和更新了不少内容,融入了自己的最新思考,使全书的结构更完善。

    在大量阅读和研究国内外丝绸之路相关专著之外,张信刚教授的足迹几乎遍布所有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与地区,如果说作者此前的另一部畅销书《大中东行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1年9月;全彩修订版,2017年2月)是以旅行见闻为主串联起大中东的历史与现实的话,那么,《丝路文明十五讲》则是以历史梳理为主,用实地探访印证纵横千年的文明交往与冲突。正因如此,读者常常会在读完一段丰富而有趣的历史之后,看到作者独到的体悟——这是只有“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之后才会理解的真切。而作者“览遗踪”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其与所到之处当地居民的友好互动——如何理解丝绸之路固然重要,沿线国家的人民如何看待这条道路的历史遗产同样意义非凡。

    张信刚教授曾言:“通识教育可以使人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舵,有自信心和判断力去应对不同的潮流和风向,心中总有‘一把尺’。”对于“丝绸之路”这个主题来说,“文明进步在于包容与交流”大概就是通过《丝路文明十五讲》传达给读者的那把更好地把握人生之舵的尺子吧。

董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1月21日 02 版

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工作路径探究
文明进步在于包容与交流
信仰 信念 信心
确立科技界正当的名利整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