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韩日因海上摩擦而引发双方龃龉不断,韩日关系趋于紧张。1月23日下午2时03分,韩国“大祚荣”号军舰在东海苏岩礁(韩称“离与岛”)海域附近再遭日本海上自卫队P-3巡逻机贴近飞行。据统计,这是近一个月来日机靠近韩舰的第四次近距离接触。前三次分别为2018年12月20日、2019年1月18日和1月22日。韩国国防部长官郑景斗1月26日表示,韩国海军今后将坚决反制日本巡逻机低飞威胁韩军的一切行为。韩国联合参谋本部长在事后的记者会上也强调,若再有此类事件发生,韩方将“依据军事行为准则强力回应”。
对此,韩日各持异议。一方面,据韩军1月24日公布的影像截图和雷达画面显示,日机当天低空飞行高度约为60至70米,距离韩舰右弦仅有540米。韩方强烈谴责日本“低空威慑飞行,是明显的挑衅行为”。另一方面,日本防卫相岩屋毅24日当天辩驳称,“(日本)没有威胁的意图,也没有理由进行威胁。对方是军舰,我方是巡逻机,要说威胁也应该是巡逻机会受到威胁”。日本防卫省联合参谋长河野克俊在该日记者发布会上也声明,根据飞行记录显示,巡逻机飞行高度至少在150米以上,距离韩方军舰1000米之外,并认为日方符合飞行的安全距离,但他表示不打算公开该数据。根据双边表态可以看出,韩日各执一词,采取了以“强硬”对“强硬”的态度。
梳理一下时间便可发现,4次事件都频繁发生在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韩方曾数次警告也无果。在韩方雷达所标日机的高度和距离这一客观科学证据面前,韩国说法似乎更具说服力。不难看出,日本的行动似乎属于意图性举动,而非与韩舰的偶然性邂逅。
笔者认为,日本巡逻机与韩舰摩擦与对抗事件频发,或许不是偶然的,应该是韩日双方在决策与战略上矛盾的一种现实的反映。与保守的李明博政府和朴槿惠政府时期相比,为何文在寅上台以来韩日之间的矛盾和裂痕愈加突出呢?主要原因或许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者的执政理念不同。文在寅所在的共同民主党,为韩国中左进步势力代表,其政治倾向是重视传统历史,主张缓和南北关系,推动韩朝和解,实现和平统一,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像是“卢武铉的化身”。李明博、朴槿惠原来所在的自由韩国党为右翼保守党,他们都继承了朴正熙的政治理念,似乎更加重视深化韩美同盟,加强韩日合作,对朝则似乎是采取“吸收统一”政策等。
第二,对待历史教科书的态度不同。朴槿惠政府所修订的历史教科书中,包含有日本对朝鲜半岛的统治“对朝鲜半岛的近代化有一定的贡献”之类的内容。相反,文在寅在对待历史问题则持“真相”至上,清算殖民色彩,恢复“三一独立运动”意义,并于2017年5月12日指示教育部废除有亲日倾向的“国定历史教科书”。
第三,对待“慰安妇”问题的态度迥异。朴槿惠在2015年12月28日与日本达成《韩日“慰安妇”协议》,但这之前并未充分听取受害人及其家属意见,韩日秘密条款的存在则遭到了韩国国民强烈的不满。文在寅则遵循竞选时承诺的“国民之国”的“民本外交”,提倡以受害者为中心,按照尊重国民的外交原则,他提到“这份协议解决不了‘慰安妇’问题”,并于2018年11月21日正式宣布解散“和解治愈基金会”,此举引起了日方强烈抗议。
另外,韩日关系中还存在“劳工案”判决争议,韩要求将“日本海”更名为“东海”等纠纷。文在寅执政以来,韩日之间嫌隙渐多。
文在寅上台后的韩日关系已呈现出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特征。目前,因“日机干扰”已导致韩日双边军事防卫领域合作关系的暂停,例如,韩国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宣布已推迟了原定于今年2月访问日本海上自卫队基地计划,日本方面也宣布取消了护卫舰“出云号”停靠韩国釜山港的计划。
韩国和日本都是美国的军事盟国,美日韩构成了三国互助体系。鉴于美日韩互助体系的长期存在,美国一直起着管理并改善韩日关系的“中保”作用。从历史上看,因二战遗留问题等原因引发的韩日争端屡见不鲜,但都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美国则时常扮演离岸旁观者角色,当韩日矛盾即将逾越一定界限或有可能危及美国的太平洋战略利益时,美国又必会加以平衡和干预。由于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以“美国优先”为出发点,这也间接导致对盟友关系的关注度要低于前任总统奥巴马。当然,韩日纷争也以不撼动美日韩互助根基为基本前提。所以,美日韩三国互助体系的存在仍将发挥规制或者制约韩日裂痕的作用。
那么,在朝韩关系走向和解的同时,韩日关系却正在渐行渐远,这种变化是否会对东北亚地缘政治产生影响呢?
许多迹象表明,日本似乎正在寻求与中国接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在2018年10月25日至27日开展了为期3天的访华行程,临行前他在推特上称,“借此次机会,我想把日中关系推到新的阶段”。在今年2月4日中国大年除夕,安倍首先使用汉语向中国人民拜年。在当地时间当天18时30分,东京塔也举行了点亮“中国红”的仪式。这一系列举动暗含了在半岛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日本迫于某种地区形势压力,想与中国修复关系的现实需求,以达到趋利避害。
(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本栏目特约评论员)
李敦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