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2月1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让人不认识”的故乡可能才是最真实的家乡

罗广彦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2月14日   02 版)

    ■在返乡书写中,人们的乡愁,总是系于一个纯真而且永远不变的、只存在于过去的家乡。但这是一种对故乡的美好想象,故乡一直在变化,乡音也包括在内,这种不断变化、“让人不认识”的故乡,可能才是最真实的家乡。

----------------------

    从珠三角核心区的深圳,回到位于粤东的小城河源,并不是一段遥远的路程。每年春节期间,这段不到200公里的路途,不仅连接着两座城市,也连接着我们一家人的乡愁。如此之短的距离,让乡愁这个词显得有些矫情。我却常常觉得,自己和家乡在文化层面上总是若即若离,有所隔膜。

    坦诚地说,从小学起,我就在深圳长大,即使如此靠近,这段归乡的路程也只有在每年过年假期时,伴随着汹涌的车潮与拥挤的人潮,才会排上我的日程。因此,我对家乡的记忆大多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每年春节,我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周期”——从现代大都市迅速被抛回到平静的小城,再到乡村的老家,最后又返回到深圳。每次归乡,我都能感受到这几个地点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能从在车上向窗外张望的地景中看到,在与家乡朋友的交谈中听到,也会在与亲戚的饭桌互动中感觉到。

    小时候,我对深圳与家乡差异的感知,无非是繁华程度不同这类表面的东西。然而,随着我的学习与成长,我对家乡也有了新的感知。最近几年,我在返乡最直接感知到的差异,不是别的,而是语言的差别。河源属于客家人聚居地区,日常使用的语言是客家话,而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居民来自天南海北,因此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基本都是普通话。尽管我从小便在深圳长大,但当我下车踏上家乡土地那一瞬间,扑面而来的客家话,还是让人感到万分熟悉。当充斥在周围环境的嘈杂声响都夹杂着客家话的音调与词汇,与乡音阔别已久的我,才会猛然意识到自己回到了家乡。

    乡音作为故乡的标识,并不仅仅在与某一个人的对话中出现,更重要的是,它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声,哪怕并没有在与谁说话,不时出现的乡音也会提醒我,此时正身处家乡。这与在深圳时截然不同。城市环境中充斥的不同腔调的普通话,当然是多元包容的象征,但总是让人觉得,自己并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许多人在初入大城市时,都需要调整与适应自己的语言使用方式,从家乡话过渡到普通话,不同的语言使用方式塑造了他们不同的认同,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家乡的语言总是会让人想起童年,想起自己归属的地方,也正因如此,众多“返乡叙事”才会对乡音与家乡话如此强调与眷恋。语言是族群与地方认同的重要标志,许多社会学者都指出,语言认同在群体身份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语言认同,就是指使用某种语言,能让个人以及群体建立某种自我认同的标准,从而产生归属感。家乡熟悉的语言环境,无疑让归乡的游子回忆并强化了自己作为某种方言使用者的身份,进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对故乡与故土的眷恋。

    有趣的是,今年返乡时,我发现家乡的环境里,有越来越多普通话与其他方言开始掺杂其中。我和亲戚聊天才了解到,河源这座曾经给我留下“封闭”印象的小城,其实早已和往日不同,走上了开放与发展的高速路。从其他地方来到这里追求发展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将他们自己的乡音带入了这个曾经只有客家话的小城,而这或许正是在我来到深圳乃至出生之前,曾经在深圳发生过的事情。交谈期间,亲戚不经意地抱怨了一句:“他们讲的话都听不懂!河源人就该讲客家话嘛!”这不禁让我想到许多返乡笔记不断感叹“故乡的消逝”,悲鸣越来越多的外来者改变了家乡的环境,乃至于让生养自己的地方成了“回不去的家乡”。尽管这种抱怨显得有些促狭,但如果家乡人们说的话不再能够让归乡者产生熟悉的亲切感,又该怎么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它为故乡呢?

    但反过来想,常年负笈游学的我,恐怕没有资格去抱怨别人“改变”了我的家乡,当我在我不熟悉的地方求学、打拼的时候,我又何尝不是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改变”别人的家乡呢?家乡话固然需要保护与发展,但有更多不同的腔调出现,是跨地区交流的一种必然。与现代化相伴的,是人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自由地迁移。无论是将自己家乡的魅力展示给外来者,还是让外来者为家乡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都算得上是好事。在这个过程中,存续本土文化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完全没必要把外来者当做乡愁的“敌人”。

    长期以来,社会上都流行一种典型的返乡书写。在这种返乡书写中,人们的乡愁,总是系于一个纯真而且永远不变的、只存在于过去的家乡。但正如一些评论所指出的,这是一种对故乡的美好想象,故乡一直在变化,乡音也包括在内,这种不断变化、“让人不认识”的故乡,可能才是最真实的家乡。

    当然,无论针对的对象是否真实,乡愁总是难免的。毕竟,乡愁并非仅仅是对某片土地的眷恋,也是对往昔美好童年时光的怀念,以及在人们遭遇挫折时可以寻求的避风港湾。无论家乡在哪里,变成了什么样子,只要有生活,就会有乡愁。为此,我们记忆中的乡音永远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回响,而我们也不妨对流变的乡音多一些包容。

罗广彦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2月14日 02 版

近乡情更怯 未必读得懂真实的中国
“让人不认识”的故乡可能才是最真实的家乡
返乡笔记是一种特殊的城乡交流方式
感慨乡村的愚钝也许是城里人的自嗨
五湖四海,他们的回乡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