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晚8点,久违的白雪覆盖山西太原,气温始终保持在零摄度以下。当多数人历经风雪回到温暖的家,一支由4名小伙组成青年突击队却整装待发,积极备战次日凌晨的户外探伤工作,他们是中铁太原局太原高铁工务段探伤二班的青年工人。
“天气越恶劣我们越得冲在一线。”班长罗小虎介绍,他们班组只有4人,但是人少责任重,担负着太原火车南站近100公里正线、到发线的钢轨探伤检查任务。
80后罗小虎被队里其余3名刚获得探伤资格的90后尊称为“虎哥”。“不是说他老,而是说他了不得,是我们段里的安全功臣。”队员赵晓卓笑着说。
春运期间天气寒冷,动客车发行对数增多,钢轨承载重,安全压力大。2月19日凌晨,这个班组要在动车组停止运行后,对线路设备进行探伤检查。
“今晚12公里作业量,分两组进行……老规矩,穿厚点,拉紧袖口裤脚,外面刮风。”19日零时,在罗小虎的安排下,分工明确的4人准时抵达作业区段的通道门。罗小虎介绍,有的作业点比较远,提前到达的作业组可能要在凛冽寒风中等一两个小时。
半小时后,调度指挥中心下达命令,探伤作业正式开始,赵晓卓和罗小虎分别推着百斤重的钢轨探伤仪向前缓缓移动。
据了解,正常情况下,钢轨的表面应该是光滑平整的,但被列车碾轧久了,钢轨上会被轧出轻微的鱼鳞状纹路,有时它的深度仅有0.1毫米,但就是这看似细微的裂痕,一旦任其发展,就有可能造成断轨,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慢走细探”是对探伤工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求。高铁线路检修虽然要和正常的运行计划“抢”时间,但为高铁轨道“诊断治病”却丝毫急不得。操作规范要求探伤步行速度“最高不能超过每小时3公里”,一旦超速,机器会自动报警,这就意味着有相当一段距离的钢轨必须进行重新诊断。
一行四人检查至231号道岔时,“滴”的报警长音响起。队员宋宗涛和王国伟果断进行复探。很快,王国伟找到疑似伤损处。他双膝跪在线路上,对钢轨外观进行手工检查。
“是钢轨表面的一个浅表性轻微划痕。”宋宗涛拿起砂纸,轻微打磨着滴水成冰的轨面,很快,电子屏上的异常回波消失,罗小虎走到该区段进行核对,检查无误后,向俩人竖起大拇指。凌晨4点,这支青年突击队准时完成当天的探伤任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志中 通讯员 沈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