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补助、年底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没修好时,他靠一根扁担,一挑就是5年,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
在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张玉滚,让很多人潸然泪下。既感动于他的坚守,也感慨于乡村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17载坚守大山的张玉滚,是乡村教师的典型代表。一句“坚守”背后,往往意味着要克服工作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尤其像张玉滚这样长期扎根深山的教师,其遭遇的艰辛恐怕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善,无以成大德”。客串式的支教和蜻蜓点水式的“关怀”并不难做,难就难在日行一善的长期坚守。而这需要对学生的一颗赤诚之心,对教育的满腔爱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便是师者的至高境界。
因为扶贫搬迁,村里不少人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大山,黑虎庙小学因此减少到50多名学生。类似黑虎庙小学这样的教学点何去何从,是乡村教育中一道待解的难题。在农村撤点并校被叫停之后,小规模学校成为许多地区乡村教育的常态形式,多地出现了不少百人以下的学校。
综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都是重要的学校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创办小型复式学校,以减少儿童到最近学校就读时的路程。”保留和办好乡村的小规模学校,可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受教育权利。
办好乡村的小规模学校,离不开张玉滚式教师的默默坚守,但绝不能依赖乡村教师的无私奉献,顶层设计和社会关怀必须紧跟而上。令人欣慰的是,以黑虎庙小学为代表的村小,办学条件已经获得不少改善:新建了宿舍楼,盖起了食堂,校园里还搭起了乒乓球台,新装了液晶显示屏,可以用一体机进行远程教学……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乡村小学的未来更加可期。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工信部、财政部、广电总局等18部门联合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明确表示要继续加大对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对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标准拨付公用经费。这对于乡村的小规模学校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乡村教育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乡村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的未来,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只要孩子在,学校就在。”乡村教师的价值,是工资无法衡量的,因为他们担负着乡村的未来和希望。
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