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2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最美团圆中国年

毕若旭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2月25日   07 版)

    扫一扫,观看视频

    不出正月,年就不算过完。

    在中国,历史最绵长、规模最宏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个IP——春节,衍生出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一说就是几千年。

    曹植目睹的元会是“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还,充溢圆方”,白居易体验的节庆是“以我最年长,次第来称觞”,苏轼经历的跨年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今天的我们,还没过年就调侃与七大姑八大姨聊天时绕不开的“高峰对话”,探讨北方过年在冰封的河面上打“刺溜滑”、南方过年逛市场买花;一回家就晒饺子、晒年夜饭,感叹集了半天的“福”最后只分到两块半,播遍所有电视频道、再上微博讨论哪个台的春晚好看;等到返回工作岗位那天,还要晒晒妈妈往行李箱里塞的苹果、煎饼和腊肠。但离开家不意味着年过完了,正月十五一到,接着晒灯会;二月二那天,还要晒一根剪掉的头发,神龙仰首,关于年的花样表达才算结束。

    时间迈入21世纪的第19个年头,人们记录年的方式,不再是诗词曲赋,但记录春节、表达过年那份情愫的传统源远流长,不作诗,但我们发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一段又一段视频、一条又一条朋友圈。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中国青年报社面相全社会发起征集,呼吁网友以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记录中国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与中青在线视频部征集到来自全国大学生发来的短视频4万余条,微博话题#春节假期我在#阅读量2.9亿次,近60万人次参与讨论。如今大学生仍重视传统节日,他们眼中的年味是故乡是亲人也是团聚。今天我们就把其中一些故事集中展现给大家,作者都是视频拍摄者。

    这几年过年,总有人喊着“年味儿淡了”,各种电子产品的屏幕阻碍了亲朋好友的面对面交流;烟花和爆竹的声响不再从除夕响到初五;关于过年的传统习俗,也似乎渐渐消失了,二十三没有糖瓜粘,二十四也不扫房子,二十五更不磨豆腐。

    但当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在网上汇聚,共同讲述自己的春节故事时,人们会发现,一千家庭的年有一千种过法,一万张餐桌上的饭菜飘出一万种年味儿。

    这其中有一张餐桌,在一艘晃晃悠悠的渔船上。一对儿船夫和船娘,一盘西红柿炒蛋、一副贴在舱门上的春联、一挂在船头点响的小鞭儿、一通给孩子的视频电话,就是过年。

    另一张摆在黔东南的餐桌,盛着街坊邻居一起制作的腊肠和腊肉。摆上餐桌的,不仅是精工细作的美食,还有对这份传统的敬意。

    在北方,年味儿除了席间那桌菜,还少不了满街飘的那股炒花生、炒瓜子和炒栗子味儿。

    不是年味儿淡了,是跨年的那条腿迈得有点儿着急了。从网友拍摄的视频里就能发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庆祝仪式在全国各地上演。这年过得有多热闹,稍一留心,就能看见。

    传统的年味儿依旧,网上的年俗也不少。社会在变,科技在变,我们在变,年味儿的调味品也跟着变。

    有人调侃,为了环保,烟花爆竹不让放了,手机上却可以放电子鞭炮,虽然“鸡肋”,但好歹听个响儿。电子鞭炮放了几声就没了声响,但网上年俗,还真是越来越丰富了。

    临近年关,各种网络平台都开始集卡送红包;大年三十儿和初一这两天,手机一定响个不停,大家都忙着给在远方的长辈、朋友发祝福;过年和旁人交流的方式,也从与亲朋好友闲话家长里短,延伸到在社交网络晒年俗,讨论你家我家的年夜饭。网上度春节,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让过年的维度从家乡年扩展到中国年。比起每家每户各吃各的年夜饭,春节越来越像全球华人的大联欢。

    今年,故宫开办“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昔日皇宫过年的景象,让这座当了90多年博物院的老建筑,回想起它500年的风光。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人往来,每天的观展票被瞬间抢光。正月十五闹元宵,故宫宫灯再次刷爆网络,有人到“宫里”赏灯,也有人在线上看#春节假期我在#话题下网友上传的宫灯。人们没有淡忘传统,反而更加挂念那份仪式感。

    不只在中国,春节这个中国原创IP也在走向世界。今年春节,文化和旅游部在海外推出“欢乐春节”活动,华人华侨自发举办春节联欢会和庙会,剪纸、花灯等中国元素来到世界各地的街道。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度,说着哪种语言,都能体味那一缕欢快的中国味儿。

    无论是一个家庭的年、一座城市的年、一个国家的年、还是全世界华人华侨和各国友人的年,都留存在一份份文字和影像资料里,记录着一年又一年,记录着热乎乎的年味儿。

    这些记录中,有一部分或许会在一些人的记忆里沉睡,也有一部分或许会在未来唤起后人的好奇与追忆,就和那些流传下来的古诗词一样,成为我们今日欢宴的写照,成为传统绵延向前的凭据。

    年,就是这个味儿。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毕若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2月25日 07 版

最美团圆中国年
大学生在千变万化中寻找不变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