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2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青鲁班

平凡岗位上的“大”人物

——记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 桂杰 实习生 王艺霏 陈玥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2月25日   06 版)

    近日,第十四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对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300名全国技术能手予以表彰。图为获奖人员在合影。视觉中国供图

    近日,技能界“国奖”——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亮相,他们是车工、细纱挡车工、井下作业工、电焊工、钳工……是普通的技术工人。

    但在这些平凡的“小岗位”上,他们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有的在“雕刻”航空发动机的心脏,有的在铸造核工业重器,有的被称为港口大型机械疑难杂症“终结者”,有的已成为中国高铁焊将中的“花木兰”,他们是平凡人,也是“大”人物。

    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虽然岗位不同、人也各异,但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同样一股向上的力量,这或许能给更多年轻技能人才以滋养。

    起于微末 却坚韧倔强

    电焊业,被戏称为“女孩子千万不要选的4个专业”之首。因电焊业劳动强度大、强光辐射等问题,很多女性避而远之。但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孙景南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电焊。

    “火花噼里啪啦,还挺漂亮的,正好厂里需要电焊工,就直接去干电焊了。”孙景南本是职高油漆专业毕业,可1990年入职不久便转行干起了电焊工。刚接触焊接时,孙景南“两眼一摸黑”,什么都不懂。为此,她白天跟着车间的师傅练焊接,晚上下班自己啃书本学。“当时别人特别不理解,觉得一个女焊工,又是职业高中毕业,就算学了能有什么成就?”但越是这样,越激起了孙景南身上的那股“倔”劲儿。

    焊接对体力要求很高,比如“每天要用的焊丝有20公斤重,要举到一人高的位置上安装起来才能用,而女同志根本没有男同志那么大的力气,丝毫的抖动都可能严重影响焊接的效果”。孙景南为了克服体力上的不足,一年间坚持训练肩、背、臂、腕的力量。

    有了力气,还要有技术。从横焊、立焊到仰焊,孙景南遇到不懂的就问,一天到晚泡在车间里。“我需要和男同事一样干活儿,车间里大家全副武装,根本分不清男女。一天下来全身都湿透了,连裤脚都能滴下水来。”在两年后单位里举行的电焊技能比赛中,孙景南拿下了第一名。如今,孙景南又拿下了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人称“女焊神”。

    这些获奖者和孙景南类似,他们在初入工作岗位时,也难免有一些“狼狈”。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井下作业工田明最初所学并非采油专业,所以“第一次上井测数据就交了白卷,第一次看图纸就像看天书”,没师傅教他就自学,自己攒工资买或者四处借书和资料,一年半间,他记下了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顺利通过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成人高考,拿到了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证书,从“门外汉”变成了“内行人”。

    他们虽开头很艰难,但他们没有放弃。最终,他们站在了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接受属于他们的荣光。

    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创新

    成长总难免会有大大小小的困难。但困难,最怕“较真儿”的人。

    1987年,用于油藏测试的计时器忽快忽慢,有时甚至偷停。由于计时器从美国进口,国内还没有指定的维修点,而送外检测一次就需花费两万多元,且每次保养后存在走时误差,影响油藏资料录取质量。看到这种情况,田明心里着急。

    “因为看这个计时器和时钟很像,所以我就先从钟表学起。”田明咬着牙把书店里所有关于钟表的书都买了回来,大夏天在又闷又热的铁皮工房里,光着膀子、搭着条毛巾边擦汗边研究,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

    他先后尝试着给时钟压砖头、挂砂袋等办法,测量了上千条输出扭矩试验数据,反复失败了1多个月,最终消除了下井震动和高温对计时器擒纵系统的影响,提高了计时器的稳定性,还制作出一个时钟扭矩模拟检测装置,不仅提高了时钟质量,还提高了测试资料的准确。

    “我从小在油田长大,知晓油田工人的酸甜苦辣。通过创新让大家工作轻松点、单位少损失点,我很有成就感。”田明在创新这条路上越走越远——2008年研制出了“压力计过载保护器”,使压力计的损坏率由16.6%降为0,资料精准率100%,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使油田高压取样一次成功率由46.6%提升到92.2%,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从业33年来,田明先后完成1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得34项国家专利,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在生产中,赵晶也总是主动承担要求高、难度大、没人愿意接的难题,并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练就了薄壁加工和套类零部件高精度加工的绝活儿,产品加工精度也从最初的毫米级公差降至微米级。她独创的“一位双刀套类零件操作法”,在保证设计精度的同时,将零件的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9.7%,在公司内独树一帜。

    “生产任务总要有人干,而且我也喜欢难度高的任务去挑战自己,挑战多了,积累的经验也就多了,再遇到难题的时候就会有信心去攻克它。”赵晶会时常进行创新,以解决产品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她看来,“产品代表人品,产品应该是非常完美的、追求极致的。”

    “年轻人不要急于求成”

    如今,培养年轻技能人才已成为不少技能界“国奖”获得者的工作重心之一。“传承很重要,很多东西完全靠自己去摸索会走很多弯路,花费更长的时间,很多东西要靠前辈积累的理论,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东西。” 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拉丝分公司高级技师耿家盛说。

    在厂里,耿家盛成立了“耿家盛大师工作室”,工作室的13个成员都是企业内部各个工种的技术领头人,每个月都开展技术技能的培训活动,通过活动把技术技能推出去。耿家盛介绍,一些年轻人进入企业之后,并不是直接就安排工作,而是需要通过“耿家盛大师工作室”的统一管理、统一培训。

    “通过这个平台,他们可以成长得更快,像我带的从技校毕业的学徒基本上3个月左右就可以自己独立操作,半年后就出师了。”在耿家盛看来,这种“传帮带”的模式与以往传统拜师学艺相比大大缩短了时间。具体在教导学徒方面,耿家盛特别注重两点,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即要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做事可以学,而做人需要靠自己慢慢去领悟。”

    “现在的工人大都是从技师院校毕业,出来就是高级工,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接受能力强,我们这些老师傅只要一点拨他们就全都会了。”如今的孙景南也像当初自己的师傅一样,正在不遗余力地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们,但焊接是一个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性子的活儿,她希望年轻人能“沉下心做事,慢慢积累,在这新时代一定能造就闪亮的人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 桂杰 实习生 王艺霏 陈玥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2月25日 06 版

“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打造
谨防职业教育演变为“证书化”学习
平凡岗位上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