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小企业是经济和就业的“稳定器”,是满足人的需求和整个国家经济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不是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而是“极其重要的存在”。
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仅有3年左右,而美国和日本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8年和12年。存活周期短,稳定性差,小微企业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近两年,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虽然获得一定程度缓解,但大多数信贷需求在1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没有被满足。传统银行在服务占总量不到20%的头部中小企业方面有其优势,但在触达体量更小、代表我国经济“毛细血管”的小微企业方面,力有不逮。
除了发展稳定性差导致的融资风险高以外,小微企业做生意的方式,注定了他们缺少信用数据,也是其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多方长期着力。一手政策扶持、一手数字技术,两者齐头并进,才能让小微变成盛开的蔷薇,得到更好的发展。举例来说,政策方面可以适当推动电子发票的普及和税务数据的打通、公开和共享,为小微企业补充完整的数据画像。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应该改变传统服务模式,越来越多地利用金融科技武装自己,改变信贷审核、风控的方向,向数据化经营转变。如果我们服务小微的方式越来越灵活,数据越来越多样化,服务好小微企业,让他们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就不是难事。
我注意到,在这场南北大学生对全国小微经营者的大调研中,很多同学提到了九成小微经营者用上了支付宝“二维码”。之前在1月份的浙江省两会上,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也提到了“强微”(强壮小微)现象,其实随着二维码的普及,很多小微商家已经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我们将2018年定义为小微企业数字化经营元年,二维码看起来非常简单,背后却别有洞天。比如一家小面馆,用现金收付,又不记账,谁也不知道他的经营情况。但二维码会将每天进入账户的流水都在线记录下来,账户连接的背后是金融服务平台。
以前的交易是,我把钱付给你,商业循环就完成了。但是在数字经济模式下,支付是另一个商业循环的开始。移动支付行为背后积累的信任,是一种非常好的商业链接,为下一个商业交易奠定了基础。移动支付行为存留下的数据,让金融服务机构更加了解用户的需求,可以提供更多元的服务,比如贷款、理财甚至保险等等。
过去,支付是一切交易的终点。现在,支付正在成为一切商业活动的起点。这也是金融科技领域,移动支付发展最快的原因。它正在成为商业活动的起始和基础,也正在成为数字化经营时代,扶持小微企业的重要创新力量。
(作者系蚂蚁金服研究院执行院长)
李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