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潘庄村——一个中国村庄的当代影像档案》摄影展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潘庄村开幕,展出的400张照片记录了摄影师刘磊对故乡村庄持续14年的观察
-------------------
我1988年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在潘庄村度过了童年和学生时代每一个寒暑假,这里的厚土承载着我祖上16代人的生活足迹。2005年,我开始学习摄影,拍摄自己的家乡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潘庄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业村。这里距离肥城市区仅20公里,高速路旁的广告牌上找不到潘庄的宣传画面,连县电视台的农业节目也少有潘庄露脸的机会。我记得村东的桃林三月红粉,村南的空地麦扬纷纷,村西公路上顽童追赶,村北的小河雨季湍流……如今,村民砍了肥桃树,土豆和白菜承载起人们对生活的期望;打麦场成了耕地,收割脱粒一体机粗犷的嗡鸣响彻麦田;公路上车来车往,谁家买辆轿车也稀奇不了几天。
在潘庄村,村民到城市里打工,乡亲们才认为他有了一份工作。很多村民离开潘庄求学或从商,落户城市,更多的人以打工者的身份徘徊于城市边缘。近年潘庄村民在籍人口维持在1000人左右,留守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面对灾害和意外常常无能为力。一天夜里,村里多处失火,60多岁的刘宗更眼看着家里的柴垛烧着了,也只能任其燃尽。
2005年,潘庄的主要经济作物从当地特色水果肥桃变成了夏季收获的土豆和冬季收获的白菜,村民四季劳作不停。白菜收获时,不仅许多村民会从外地赶回来,还需要雇人帮忙,每天劳务费在80~100元左右,远不及在外打工的收入。许多留守在家的妇女成了被雇佣对象,常能看见她们组成的“打工队”骑着电动车穿行在田间。
土豆和白菜吸引来了外地农贸客户。2011年,村东建起新发地物流园,那里很快成了当地蔬菜交易集中地。李海鹏初二辍学后和村里的一大批同龄人一样外出打工,辗转多个城市。2014年父亲生病,当时27岁的他带着几万元存款和深圳“江湖”生涯留下的刀疤回到潘庄,成了发小里唯一一个留在村里的人。玩了两年后,他干起了蔬菜收购中介,在外地收购商和本地菜农之间做农产品贸易代办业务。成了家的李海鹏说,现在比在外打工好,至少可以陪着家人。在附近村镇,他的同行不下100人。
放弃进城容易,再回村子未必简单。我的一位同龄老乡在济南打工多年,后悔自己退学早,现在只能干力气活。在城里待惯了,他也不愿回潘庄。许多年轻人忍受不了潘庄炎热而蚊虫肆虐的夏季,也经不住苦寒没有暖气的冬季。没有网线,没有大超市,手边的电话铃声总是催促着我跳跃到另一个时空。
随着成长,我渐渐感受到这些潘庄故事中蕴藏着的价值和意义。2018年,我到黑龙江、福建、四川等地寻访拍摄走出村子的潘庄人。他们工作在全国各行各业,人生经历与国家发展、历史变迁紧密相连——中国的城市是在农村生长出来的。
如今,村北的金线河旁正修建着青兰高速公路。工程征用了潘庄村约90亩土地,在村子附近规划了出入口。未来,高速公路能够为潘庄村带来发展的契机吗?
刘磊 摄影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