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2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组织青年搭建平台 助力“农业品牌化”

陈超:让更多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实习生 蔡漪铃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2月27日   02 版)

    前不久,江苏太仓市浮桥镇丁泾村31岁的党委书记陈超多了一个新身份——团太仓市委兼职副书记。作为一名“资深”大学生村官,他现在的工作任务是“让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为乡村振兴服务”。这也是作为江苏省政协委员的他在今年江苏省两会上的提案。

    陈超任职的丁泾村地处“蟹苗之乡”浮桥镇,周围村庄靠着养殖蟹苗脱贫致富。但由于用地紧张,很难有多余的土地用于养殖,丁泾村的蟹苗养殖一直不成规模。

    后来,他在当时村党支部书记的建议下带队前往上海崇明岛考察,学习“稻蟹共生立体养殖技术”,在太仓市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对品种和种植方法进行改进。

    “稻田是蟹苗的栖息地,蟹苗不仅能吃掉田里的害虫杂草,它们的粪便还是水稻的天然养料”,丁泾村的无公害大米一上市便得到消费者认可,每斤蟹田米能卖到16元。

    蟹田米受市场欢迎是好事,但一个问题摆在陈超眼前——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打工,留在村里从事农业劳动的都是老人。今后年轻人不会插秧了,蟹田米还怎么种?

    他本打算通过机械化种植,扩大种植规模,却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插秧机达不到这么小的行株距;二是稻田里养着蟹苗,不方便机械化操作。

    他清楚地记得,项目刚开始时,他天天戴着草帽扎在田间观察水稻和蟹苗的生长情况。夏天蚊子多,他一边观察,一边驱赶蚊虫。村里路过的老年人看到他的“狼狈样”,对他说:“大夏天你们年轻人不回办公室吹空调,跑这来干啥。”

    虽然有些不服气,但陈超还是表示理解。“农业看天吃饭,老一辈人深知务农辛苦,不愿意让下一代继续务农;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留在身边。但村里并没有特别好的发展机会,根本留不住年轻人。”

    让陈超惊喜的是,从2013年开始,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都来到太仓招收农业委培生,除了专业学习,还会派到合作农村实习。近些年来,两所学校已先后培养100多名农业委培生。这些学生与太仓市相关政府部门签订就业协议,成为村里的工作人员,“文能写稿宣传,武能下地指导插秧”。

    另外,陈超所在的团太仓市委,联合太仓市委组织部、太仓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针对委培生制定“定制村干”导航计划,为农村青年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陈超所在的丁泾村,目前也有4名农业委培生。他们的到来让陈超松了口气。这几年,除了稻田养蟹项目,外面的年轻人也来到村里养起鱼和小龙虾。目前,村里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规模达到500亩,还在田埂边种起金丝皇菊。

    去年11月,陈超前往江苏灌云县参加江苏省政协的扶贫调研。在灌云县的某个村庄,陈超得知该村种植的莲藕面积高达5000亩,品质优良却常年滞销。

    江苏两会期间,当他和其他政协委员聊起这事,陈超就感到有些遗憾。“我帮他们联系一些学校、单位的食堂,苏州的一些工厂虽有合作意向,却没有能力加工那么多藕。”

    为此,他专门提出建议,应为当地返乡青年创造更多机会,给予创业指导和资金、技术的扶持。

    现在,作为团太仓市委兼职副书记的陈超越来越多地听到来自农村青年的声音。“这些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成为职业农民后,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好的技术交流平台,有人不知道做什么项目好,回乡几年时间换了很多项目,都没有好成果;有人在种植、养殖中遇到瓶颈,也不知道向谁求助。”

    驻村8年,他感受到乡村发展的加速度,也意识到制约乡村发展的人才问题。如今,他开始组织当地农村青年搭建平台,大伙儿“拧成一股绳”,挖掘更多适合农村发展的项目,让新农人助力“农业品牌化”,成为拉动乡村振兴的“火车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实习生 蔡漪铃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2月27日 02 版

中宣部等十部门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
最高检向教育部发出的1号检察建议得到26省份积极回应
符竹庭:军政兼优的抗日英雄
韩增丰:“敌人怕他韩猛子,他为人民建奇功”
大陆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者赴台交流
​10位杰出女性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全国总工会表彰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
守好祖国疆域一草一木
陈超:让更多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云南团组织探索外出务工转移就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