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 益心 求美
仲呈祥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今天,听了大家关于“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的调研交流,我们在思维层面完成一次哲学领域对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深刻变革。“传承的力量”的意义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对艺术课、体育课的改革。它是我们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一次重要举措。
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很重要的“两相”,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是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承路径——不能与当代文化相隔绝,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通过传承的路径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就是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两创”。
大家的交流一碰撞,更是增强了我的信心——在艺术、体育教育里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的经验体会和立德树人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文化自信。
对教育阵线而言,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德?立文化自信的德。说得更具体些,就是立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德。什么是道德?我和欧阳中石先生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道是首选的首加一个走之旁,人生应该首选的第一条最佳道路,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德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一个人同他人发生关系才有德。德字是双人旁,双人旁又是行走的行,和行为有关。德的右下边是心,心上是一个横着打倒的正直的直。何谓德?即一个人在心里,思想和行为上都正直为德,有德才能行道。故曰道德。
树什么样的人呢?现在很多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考分很高,但是从来没有看过戏曲,也不从事体育运动。在他的脑细胞里,审美细胞和体育细胞是残缺的。高分考生毕业以后参加工作,未必是德与智齐头并进、左右脑一起开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这与教育里传统的艺术、体育教育缺失有关。
首先说体育。不论是德育还是智育,都要靠体来支撑。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中就精辟指出“德智皆寄予体”。没有良好的体育如何谈德育智育?同时,体育教育不仅是健身,也是做人的教育。
今天看来,我们的教育既要健身又要益心,其最重要的目标是在求美。冯友兰先生讲人生有四个境界:第一个是欲望境界,第二个是求知境界,第三个境界是道德境界,第四个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北京大学98岁的张世英先生认为,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审美的境界,懂得审美的人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低俗媚俗庸俗的追求功利的人,而是要培养一批超越功利、懂得审美具有高远境界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这就是我们做“传承的力量”的目的所在。
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体育项目进校园
王 雷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司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不断深入阐发体育文化精髓,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体育项目进校园,加大传统体育文化宣传教育力度,丰富体育文化交流内容。为了更好地在全国青少年学生中推广传统体育项目,国家体育总局近些年做了一些工作:
国家体育总局与2017年年底联合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明确提出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少年中的推广与普及”,明确了各级体育、教育部门和运动项目协会应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同时鼓励各地举办武术、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项目的青少年赛事、交流、展示等活动。
国家体育总局在校园扶持创建了一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教育部共同命名体育传统学校,开展传统校体育师资培训计划,推动武术等传统项目在学校的传承。
支持和指导项目中心和协会开发传统体育项目的青少年学生培训课程体系,研制相关技能等级标准,吸引青少年学生参与传统体育项目锻炼。
武术项目开展各级别学校体育骨干教师武术段位制培训班47期,培训老师达5000余名,涵盖了5000余所学校;练习段位套路和武术健身操学生达300余万,其中有30万余学生考取段位,学生参加展示、交流等活动150余次。
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主导,在全国范围内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等时间,以青少年体育项目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打造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全年累计有70余万青少年参与,超过30%的青少年参与了中国优秀传统项目的培训。
国家体育总局自2018年起推动实施全国青少年技能普及工作,广泛开展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和赛事。
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推广中,还存在着体育师资少、培训周期长、场地不足、标准缺失等问题。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标准,加强对项目和机构的监管,体育部门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实施星级评定,提升为学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政策,通过学校购买服务形式,向具备资质的机构购买相应服务,解决师资、场地不足等问题;鼓励学校把体育传统项目推广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各级赛事体系);教育部门建立传统文化传承平台,开展青少年体育传统项目传承,将其列为校园体育传承推广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加强对外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以便在更多的学校得到推广和传承。
非遗进校园工作要继续加强
郑 迪
文化与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贯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
2018年,我们与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共同指导开展了“贯彻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全国青少年VR短视频大赛。大赛得到了全国大中专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近140所大中专院校报名参赛,成为一次引领青少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实践。在比赛中,同学和老师们利用VR、短视频新媒体技术手段,创作出涵盖非遗代表性项目、历史文化古迹、传承人故事、创新传承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文化作品,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真正做到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我们还支持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青年网开展2018年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活动精选全国范围内实施非遗进校园的实践案例,展示各地非遗保护传承成果,并将于今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发布。活动通过表彰、宣传、推介等形式,对于增强青少年群体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非遗进校园工作,特别希望与教育部相关司局开展合作,共同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深入开展。
文化创新与教育同频共振
王 欢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校长
如何把中华文化价值内涵通过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成长规律的发展与转化,深深根植于每个孩子心灵当中,伴其一生。特别是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如何由神入形,由外而内,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要义,实现文化创新与教育的同频共振?
这是我们的使命。在“传承的力量”的活动当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所做工作的使命。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教育、根植孩子的家国基因,助梦孩子成长?通过非遗进校园,我们创新教育平台,提出文化传承民族魂,非遗造就中国心,并在3个层面——传承非遗坚守国魂、传统文化为国争光和创新发展融入现代作出努力。
具体我们做两件事:第一,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理念下搭建教育框架;第二,研发一个以家国情怀为基础的育人模式,并改革课堂模型、学习路径、经典案例、经典课程等一系列工作模式。
在“传承的力量”这个项目的引领下,我们做好基础,让学生真的去熟悉、理解和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在体育课程里,第一是真学,设置了一些特色课程,构建健康工程,推进全体学生在体格、性格、品格“三格”教育当中真正学习到传统教育精神;第二是真思,比如健美操与戏剧结合,强调健身、健心、健美结合,真正体现成长理念。作为健美操国家级传统校,我们还带动了足球、冰球、游泳等课程一起形成国家级体育品质校发展项目;第三是真知,比如将武术作为体育的必修课程,让孩子在认真操练过程中知道中华传统价值内涵、目的。
在艺术课程当中,提出人人学美:第一是思美,比如,把符合学生的文字学、书法汉字演变等相关内容引入课堂,在经典摩写中,思慕往圣先贤;第二是知美,比如金帆社团,让所有学生练舞蹈戏剧课;第三是行美,比如,通过中秋诗会等书院传统节日薪火相传,让孩子们热爱传统文化。
这个过程中,我们以实践性、综合性、体验性为特色,不仅要帮中国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研发作为以非物质文化传承为载体的育人模式,来探索跨领域教育研究的一个共同体,总结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载体的、全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的变革,提升教师的课堂引导力,创新学习动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落实核心素养。
在教育中,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个点、一个个形式、一个个热闹的场景,我们希望传统文化能真正住在孩子心中。今后我们会不断组织学生观看、思考、践行,让孩子们成为传统文化的自觉推广者。
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生力量
孙乐为
山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长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来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尤其注重挖掘体育、艺术学科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山东省以体育艺术教育为载体,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做法是:
以课程建设为引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自2017年起,山东省中小学校全面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材,成为全国首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3个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省份。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展示平台。目前,已形成“市市有品牌、县县有特色、校校有精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局面。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最美校园创建活动,实现以景育人、以文化人、以美感人。
以基地建设为支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到2020年,将在全省范围内建成50个左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鼓励师生扎根齐鲁大地这片沃土,创作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艺术精品。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陆建国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局长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艺课程如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是一个重大课题。根据赣榆教育实践,谈三点体会:
第一,在价值维度层面,着眼“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修身养性、有利于才艺培养和有利于终身发展。
第二,在融合发展层面,协调“三种关系”:一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基础教育阶段,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通过国家课程或特色项目的整体推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的共性,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塑造;三是素养提升与办学效益的关系。
第三,在实际操作层面,注重“三个结合”:一是与乡情相结合。近年来,赣榆区积极挖掘本土传统体育、艺术以及非遗项目,使其进校园进课堂,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第二是与校情相结合。针对各个学校在硬件资源、师资配置方面的差异,我们将体艺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鼓励学校积极开发适合本校的特色项目;三是与学情相结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学生兴趣,不断发掘乡土元素,让不同年龄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与学校体艺教育的有机融合,作为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任重道远,我们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提高进课堂、进校园、进心灵的实施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体育美育不仅是精英的表演
马俊红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教育局副局长
在黑山,我们对体育美育教育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有着思想共识、态度共识、目标共识和策略共识。体育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格人才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任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不仅把体育美育教育列入黑山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和大格局中统筹谋划,大力推进,更是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保障,比如,每学期公用经费的5%用于体育美育教育工作;在历次的教师招聘工作中,体美育教师的招聘比例不低于30%。
“体育美育不仅是精英的表演,更是每一名学生素养的提升”。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以“立足农村,以点带面,科研引领、行政推动、管理推进,网络推行、联动推广”。
我们要做好八字文章:立足一个“心”字,凸显育人功能;着眼一个“修”字,提升师生素养;注重一个“实”字,优化课堂教学;解决一个“难”字,深化教研科研;立足一个“情”字,编制校本教材;突出一个“雅”字,营造文化氛围;着重一个“精”字,夯实传承活动;突出一个“品”字,彰显地方特色。
我们的观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温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向善、向美、向上。
这就是传承带来的力量
刘艳琼
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校长
作为一所有着90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小学,我们施行“体育教育”“艺术教育”“语言教育”三大品牌立校,着力把学校打造成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培养新时代少年儿童民族情感,增强少年儿童文化底蕴,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近年来,在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学校不断加大对体育、艺术、语言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把体育与德育、美育有机融合,拓展发展空间。
在学校,体育是一门运动技能、健康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并重的学科。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如何加强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变封闭型训练为开放型锻炼。比如,体育融合美育,审美能力稳步提高;体育融合德育,品德教育润物无声。
把赣南采茶戏引进校园,推动非物质文化艺术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而且通过学生影响了家庭,影响了社会,为赣南采茶戏壮大了传承队伍,增添了新生力量。孩子了解采茶戏,喜欢采茶戏,成为采茶戏的传承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将经典诵读、书法教育与“春联来了”系列活动相结合,弘扬祖国语言文字。2009年以来,学校坚持把《千人诵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设置。学校还把书法引入课堂,“一手好字”也被当作师生的标配。“春联来了”系列活动,把书法与中华传统民俗“春联”紧密结合。
让每一个孩子在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历经数十年,学校感受到了坚持带来的成效,家长们感受到了加入带来的变化,孩子们感受到了传承带来的力量。
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
龙云辉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花鼓传承人
我出生在贵州省松桃县正大镇瓦窑村,这里是省级花鼓艺术之乡。自小对花鼓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我,在“鼓王”父亲的点拨下,我终于练就了属于自己的花鼓舞。16岁那年,我参加湘黔边区民间组织的比赛,经当地寨老以及民众评选为“鼓王”。
成为鼓王后,到处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我更喜爱花鼓舞了。但是,身边的人却劝我放弃花鼓舞,说“花鼓舞不能当饭吃。”而且,村里的人都纷纷走出了大山,外出务工去了,花鼓舞没有人传承,我十分着急和焦虑。
2013年,贵州省实施教育“9+3”计划,要求各县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年3月,松桃职校新任校长提出了“文化立校、管理兴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其中“特色活校”就是要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将苗族花鼓、苗族刺绣、民族音乐和舞蹈等优秀的民族文化引入校园、引入课堂,还将花鼓舞改进成花鼓操,每年开展花鼓操比赛,课间操跳花鼓操,人人会跳花鼓操,
我有幸参与其中。如今,“千人花鼓操”成为学校一张名片。
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我感受很深——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我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承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本版图片均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建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