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3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代表委员聚焦脱贫问题:8亿人脱贫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中国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决战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3月05日   03 版)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中华民族追求了几千年的梦想即将成真。

    作为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一直在创造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评价称,中国解决了8亿人口的贫困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不断提速加码,已实现8000多万人口稳定脱贫,每年减贫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2019年无疑是关键之年。

    不久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公布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也进入了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表示,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释放中国减贫信心和决心的重要窗口,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和委员纷纷建言献策,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特殊困难群体和影响“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的突出问题,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精准发力、真正拔掉“穷根”。

    脱贫关键时期要“咬紧牙关”

    身患残疾的江苏扬州宝应鲁垛镇村民吴学年,因为跟着莫师傅学刺绣,终于甩掉了多年吃低保的困难户“帽子”。

    莫师傅是全国人大代表莫元花,她带着三千绣娘用小小绣花针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销售产值达3亿元。

    今年,她把一幅特别的刺绣作品带到了北京,这是她的徒弟们完成的作品,名为“我和我的祖国”。身在农村,她深知残疾人谋生的难处,“没有生活技能,很难走出贫困”。在2018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加大精准脱贫力度”的话让她有所触动,回去以后与当地残联一起成立了残疾人刺绣工作室,“学会一门手艺,是精准脱贫的一个办法”。

    如今吴学年在家刺绣,还能照顾两个孩子,一年收入五万多元,家里也建了新房。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有1386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018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武维华在报告中提到,近年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2018年达到1061亿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30%以上,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18年已超过1000亿元。

    然而脱贫攻坚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还有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在尚未脱贫的人口中,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占比较高。

    河南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占比超过72%,无劳动能力者占47%,65岁以上老人占26%。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发生率高达38.14%,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可以说,现在到了任务最重、也是最艰难的时期。”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从事扶贫工作20多年,在他看来,“好摘的果子已经摘完”。一方面,截止到2018年年底,未脱贫的贫困户大多是老弱病残贫困户,脱贫路径狭小;另一方面,部分已脱贫户根基不牢,一遇风吹草动,经不起波浪和折腾,返贫致贫风险比较高。

    随着脱贫攻坚逐步向纵深推进,深度贫困问题凸显,攻坚难度递增,他认为,脱贫关键时期要咬紧牙关,“有的人觉得现在可以悠着点儿干,其实越到这个时候越容易滑坡”。

    赵皖平说:“以安徽为例,按照任务计划,去年第一批已摘帽的贫困县4个,2019年要完成18个县,2020年9个县。仅从数字来看,今年的任务和压力也是最重的。”

    力戒“表格扶贫”等形式主义

    “我在基层调研时看到,几乎每一个贫困户的脱贫材料就有一尺多厚。”赵皖平举起手比画着说,“表格扶贫”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层扶贫干部有时要应对各种检查、填写各种表格。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邓秀新在调研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有一个村光打印脱贫材料就用了65公斤A4纸,每家都有一个卷宗,每个卷宗有几十页纸。

    一些基层扶贫干部向赵皖平诉苦说,自己干得很苦,却在第三方满意率评估上失了分。不少代表委员也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农村和基层情况不熟悉,但他们打分的结果可能会决定某个基层干部的命运。赵皖平认为,应该对扶贫干部多一些理解,“他们奋战在扶贫第一线,应该给他们更多理解和激励”。

    赵皖平在今年提交的“关于构建防范返贫长效机制保障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中提到,要注意一些贫困户享受政策扶持后,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不愿脱贫摘帽的问题,要在扶贫政策设计上给予区分,“扶贫不是养懒汉,要从制度上给予激励”。

    扶智扶技让贫困户获得自我造血能力

    赵皖平认为,如今扶贫攻坚已经进入2.0时代,“不能停留在只是简单地捐款捐物,而是要通过产业扶贫等方式,让贫困户走出依赖,生成自我造血能力,可以持续奔跑”。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注意到,一些农村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多是小农经济,自己生产和加工,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成本、效率和质量等问题。

    张近东建议,政府应针对性地出台对销售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的鼓励政策,让政府、电商、农户三方联动,着力加强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的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农品品牌化、农人专业化,进一步完善长效扶贫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这其中,农户起着关键作用,(他们)需要有技能、经验和知识,因此农人专业化是基础。”张近东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院校、专业机构与电商企业合作,在农人培训、实训方面下更大力气,以更多的教育资源为农村贫困人口赋能,培养脱贫技能,激发内生动力。

    当下,中国脱贫攻坚正进入脱贫任务全面完成的决胜期、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融合期、历史机遇与矛盾挑战的并存期,赵皖平建议发挥“三期融合”的政策叠加效应。他认为必须盘活贫困地区的人才存量,鼓励当地培养出一批专业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在乡村振兴已经吸引了不少“农二代”回来建设家乡,“(要)发掘出一批优秀的致富领头人,给当地老百姓带去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3月05日 03 版

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前门胡同里的民生期待
亲近传统文化成为青年追求的新时尚
黄望明: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吃“技术饭”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陈放:青年干部成脱贫攻坚主力
图片新闻
中国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决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