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
---------------------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9月以来,全国多个省市密集启动了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10月12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京召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专题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指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刚刚起步,在建设初期基层面临哪些困难,如何抓住工作要点快速有效地切入工作,这是试点县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调研和思考,就这些问题作出一些探索。
为什么要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1.是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党的思想、聆听党的声音,巩固党执政的基层群众基础,引导广大群众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心同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里,“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这三条直接与文明建设有关。只有社会秩序稳定,文明安全,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3.有助于弥补农村公共服务的不足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各类志愿服务项目,有助于引进外部资源,为农民提供各类急需的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4.有助于解决农村面临的深刻问题
农村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来源于思想认识的不足或偏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能够以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影响农民,改变农村的社会风气和不良习俗,带来农民观念的变革,进而解决现存的问题。
5.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助于吸引农民回流,解决大城市拥挤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有助于在农村建立一个互助和谐、环境优美、节奏缓慢的宜居社区,让村民过上高品质生活。网上教育和医疗的推广将大幅缩小城乡医疗和教育的差距,网络就业的增加将减缓人们向大城市聚集的速度。农村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将吸引部分农民回流,减少大城市的拥挤问题。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首要解决的困难
1.人力资源不足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一缺管理团队,因为中心的成立不增加编制,干部都是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抽调而来。二缺优秀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者。三缺本地专业志愿者,需要从外部引进。
2.农村资金资源缺乏,可支付能力较低,志愿服务组织存在资金困难
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具有刚性支出,在农村很难获得资金支持,需要城市的企业和慈善基金会提供运作资金和项目资金。当地财政也可以通过奖励和补助方式支持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
3.志愿服务经验不足
我国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只有不到40年的历史,快速发展只有20年,城市志愿服务成效显著,农村志愿服务尚未完全展开,农村需要引进全国的志愿服务金奖项目和团队。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思路
1.建设坚强的管理主体
(1)选拔精兵强将充实到工作队伍中。
从文明办现有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人员、民政志愿服务管理人员、团委志愿服务管理人员、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中间选拔人才,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骨干,宜定期召开座谈会共同讨论相关议题。
(2)开展工作人员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
编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手册》,供县乡村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或站)工作人员随手学习。要邀请志愿服务专家、三农问题专家为干部和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开展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要在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中大力发展党员,在所、站管理范围内,建立联合党支部,定期开展党员活动和党员教育。
2.因地制宜设计志愿服务项目
在乡村里,目前可以重点设计两类志愿服务项目,一类是解决公共问题的,如环境治理和文化习俗的传承;一类是提供个体福利,帮助留守儿童、妇女、残疾人、老人、返乡农民工等。环境治理可以从河流、池塘开始,组织周边居民每天维护。
要把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成具有价值引领、公益实践、文化创建三个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3.以村民为主体组成志愿服务团队
各种外部资源都是协助村民做好志愿服务的力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的志愿服务团队主体力量是当地村民,要善于发掘当地元素,适应当地文化和民情,抱着服务的心态,在尊重村民、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给当地带来积极的改变。
张祖平(上海海洋大学·盱眙县委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