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乡村振兴呼唤年轻人回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均斌 李翀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3月13日   03 版)

    “乡村要发展,最大的问题还是人。”90后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党支部书记程桔如今越来越理解这句话背后的难处。

    2014年,她刚刚从华东交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在广州工作,因为有事回了趟老家,正好撞上大市村“两委”换届选举。时任代理村支书的庞自力带着一群老同志来到程桔家里,提出了一个让她很意外的请求——请她竞选大市村的党支部书记。

    那时,刚满24岁的程桔还不知道,老支书的这个请求,寄托着整个村子的希望。

    这个村子原本交通位置重要、商贸发达,因为年轻人纷纷外出,留在村里的仅有20多名党员,其中65岁以下的只有5人。一个300多户人家的村子,竟然选不出一个年轻的村支书。

    大市村的情况只是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个缩影。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地、钱”瓶颈制约,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这几天,习近平总书记频繁提及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他们都强调同一观点:“人”是其中的关键。

    乡村振兴呼唤年轻人回来!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回来!让年轻人返乡,不能只是凭借情怀和情感的牵绊,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机会。如何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并且留得住、沉下去,是乡村振兴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有了产业,才能吸引年轻人

    程桔回村了,村里的老人说会给她撑腰。这个小姑娘想试着为自己的家乡做一点事。

    虽是本村人,但许多村民她都不认识,怎么办?程桔为自己设计了名片,挨家挨户“自我推荐”,四处走走看看,熟悉村情村貌,了解村民诉求。上任不久,她就详细整理了大市村发展的优劣势,为村里设计了“基础设施-产业-旅游”三步走发展规划。

    有了规划,程桔却遇到另一个问题:村里收发文件、对外联络,需要用到很多现代化手段,但老同志都不会使用。她在村里多方寻访,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大市村成了‘空心村’,村委班子的老龄化情况严重,乡村要发展,却没有人。”

    “要有个年轻人帮忙就好了!”程桔把主意打到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身上。她挨个去联系在外务工的同村人,邀请次数多了,就有人被感动了,80后小伙王存勇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在深圳打工的他,回到大市村成为村“两委”干部,还在去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通过新一届的换届选举,大市村的“两委”中,已经有两位80后、3位90后,他们被称为大市村的“梦之队”。

    有了人手和政策,走马上任的程支书成为镇里、县里、市里干部面前的熟面孔,她总是带着一摞摞规划方案到处奔波。在她的努力下,大市村利用各类项目资金修路架桥、加固河堤、建设茶园、引进光伏发电基地……2016年底,全村35户贫困户、106人全部脱贫摘帽,成为咸宁市首批精准扶贫出列村之一。

    程桔说,随着大市村产业的发展,这两年,陆续有年轻人回来了,或是承包土地,或是做生意,村里热闹多了。

    “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要发展必须突破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没有改革创新,首先产业搞不起来,更不用说老百姓增收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说,改革涉及土地制度、人才制度等方方面面,如何发力是关键。

    这位来自基层的代表十分清楚乡村的情况,他说,农村要发展,就应该盘活农村的大量闲置资源,比如闲置土地,这样就可以集中公开招标引进企业或是拿到银行抵押贷款,发展集体经济;闲置房屋就可以用来做农民培训,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把农民培养成创客,让青年返乡创业……

    孙国文说,有产业才能吸引人,有了人产业才能发展得更好,而这些都需要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有了特色产业,发展才能更长久

    带着“振兴家乡、传承非遗”的热情,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也一头扎了回去。这个来自贵州省赤水市民族村的90后小姑娘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拎着自己的竹编水杯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代表通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这门手工艺。

    学习幼师专业的她,毕业时本该进入公立幼儿园当老师,却因为学习竹编,阴差阳错地爱上了这门手艺。

    “这门手艺值得发扬光大!”杨昌芹决定放弃幼师工作。当时妈妈特别不理解她的选择:幼师工作稳定,手艺匠则是有上顿没下顿,何况竹编还那么冷门。

    杨昌芹和妈妈沟通了很多次之后,妈妈才答应让她去试试。她特别珍惜跟老师学习的机会,一天除了正常休息时间外,都在练习手艺。她的勤奋终于感动了师傅,师傅最后选中了她作为赤水竹编的传承人。

    杨昌芹一直在探索如何让非遗真正做到“活态”传承,她希望传统手工技艺能回归生活,甚至引领生活。经过长期的探索,这种创新性的传承不仅让赤水竹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也带动了当地竹编产业的发展。她创立的竹艺公司由一个小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还带动当地300多名村民在家中实现“来料加工”。

    最让她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学习这门非遗手艺。

    “去年年初,因为要扩大规模,我想招20名年轻工人,最后只招到3名。”杨昌芹说,镇上很多年轻人都在观望。但在今年,“很多年轻人打电话给我,想回来加入我们。只要把我们的特色产业做起来,自然就能引回这些年轻人。”

    与杨昌芹的想法一样,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新也认为,乡村要振兴,必须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就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给年轻人高收入,让他们在家乡、企业中发挥作用,他们自然就会留下来了”。

    刘文新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河南信阳,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还主动提起过信阳毛尖的种植情况,“我向总书记汇报,去年靠着茶叶种植,信阳有6个县实现了脱贫摘帽。总书记听后非常高兴,连说两个‘好’。”这些年,刘文新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的产业化道路,已经带动不少农民脱贫致富,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来就业。

    未来如何振兴自己的家乡,这位基层代表有自己的想法:利用环境优势搞全域旅游,把茶产业上下打通,发挥好特色优势,这样不愁人不回来,乡村不发展。

    “乡村振兴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地制宜。”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杨德才去过全国多地调研,他表示,一个地方的产业若要发展好,一定要扎根本地的特色优势。同样的模式在一地行得通,在另一地则不一定,“农村要发展,产业选择非常重要”。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表示,将立法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明确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地位,这让程桔们有了更多自信。程桔认为,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想回来创业,我要做好让他们返乡创业的配套准备,在大环境上努力。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政府的优惠政策等,都是我正在积极落实的事情。”

    在刘文新看来,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未来的农村一定是奢侈品,因为它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住在农村。而现在,“我觉得我就站在希望的田野上”。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均斌 李翀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3月13日 03 版

乡村振兴呼唤年轻人回来
直播里的家乡“勾”回了年轻人
农村通过文化找回乡魂
留住乡村教师 留住未来的希望
图片新闻
教育部将治理“线下减负,线上增负”问题
“小镇青年”的文化生活你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