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3月2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中国方案点亮自动驾驶顶级学术论坛

在清华园破解汽车工业的“未来密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程鸿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3月21日   09 版)

    智能网联汽车专家、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杨殿阁教授(前排左三)与清华大学自动驾驶汽车实验室全体成员

    由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学生创业企业智行者公司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合作开发的自动驾驶小车可替人工运送图书。

    杨殿阁(左三)、江昆(左一)等清华大学学者参观密歇根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

    “前两届自动驾驶学术论坛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联合举办。今年,我们迎来了第四个合作伙伴,来自中国的清华大学。”

    当十几张中国面孔出现在论坛开幕式上,200多人的会场内第一次响起热烈掌声。在智能网联汽车专家、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杨殿阁教授的带领下,来自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电子系和计算机系的学者们起身致意。他们代表中国学者迈上了自动驾驶学术研究领域的全球最高平台。

    2019年1月16日,自动驾驶学术论坛在密歇根大学举行。在这场云集了北美半数自动驾驶权威专家的论坛上,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带来了多个研究项目,并和与会者展开交流。

    “没想到清华也在做这个”“清华的研究方向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第一次亮相,清华的团队就得到了不少学术大咖“点赞”。

    “在汽车行业传统的技术研发上,很多年来我们一直跟着别人后面走。突然有一天,清华大学在最顶级的舞台上与他们平等交流、讨论问题,这太令人兴奋了!”杨殿阁坦言,“这证明,在一些汽车前沿技术的研发上,清华大学的研究成果正在得到世界的关注与认同。”

    从智能汽车“先行者”到汽车专业“引路人”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博士生肖中阳没有料到,在第21届国际智能交通系统会议(IEEE ITSC2018)国际会议上,自己的研究会受到如此高的关注。

    2018年11月3日,第21届国际智能交通系统会议在美国夏威夷举行。会上,刚刚完成以《用单目相机在高精度地图中做高精度定位》为题的演讲,肖中阳就被几位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的学者“堵”在了会议室后排。

    “你的博士生导师是谁”“能否共享一下你的实验数据”……几位学者的热情让肖中阳有些意外。在一番连珠炮似的提问后,学者们把肖中阳请到了会场边的咖啡厅,又聊了半个多小时才罢休。一位德国学者向肖中阳竖起大拇指说道:“您取得了响当当的成果。”

    在发表演讲前,肖中阳心里“仍有些忐忑”。在申报过程中,肖中阳提交的初稿曾被大会拒绝,这让肖中阳一度陷入灰心和沮丧。他告诉记者,在想要放弃的时刻,是他的博士生导师杨殿阁教授帮助他重拾信心。

    “从想法、模型、验证、应用,整个方案得到了杨老师的全程指导。”肖中阳透露,在初稿被拒后,杨殿阁逐字逐句阅读了审稿人的意见。他鼓励肖中阳说:“虽然初稿被拒,但是从意见中可以看出,大会对这个研究抱有很大期待。”在导师的指导下,肖中阳逐步改进自己的论文,最终在第21届国际智能交通系统会议上“一鸣惊人”。

    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杨殿阁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作为我国智能汽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这位“明星教授”主要从事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环境感知和决策研究,是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的首席科学家。

    2001年博士毕业后,杨殿阁留校工作至今,现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博导、系主任和副院长,同时他还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在不少学生眼中,杨殿阁不仅是智能汽车研究的“先行者”,更是带领他们学习、探索的“引路人”。在行政、科研、教学工作一肩挑的同时,杨殿阁始终关心着同学们的成长。

    “论文是学者贡献给世界的作品,是在贡献一份知识,学术上来不得半点马虎。”杨殿阁的这番告诫一直激励着肖中阳。他向记者感慨说:“从很多细节可以感受到,杨教授不仅在自动驾驶、智能汽车领域深厚积累,对学术更秉持了非常严谨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杨殿阁接任汽车工程系主任这3年来,汽车工程系科研经费快速增长,人均科研经费居于校内各院系前列,三年内连续获得多项国家重点重大专项,获得的各种高端人才奖项超过汽车工程系过去多年的总和。

    “我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坚信不疑,自动驾驶是未来改变世界的机会,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及强的关键时机,更是清华汽车工程系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杨殿阁语气坚定地说,“我和清华智能汽车学科团队一定要在这个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

    从清华园驶向2022北京冬奥会

    在人来人往的清华大学校园内,一辆紫白相间的小车正不疾不徐地来回穿梭。与一般车辆不同的是,它并没有驾驶员操作,却可以熟练地自动启停、拐弯,避开障碍物。

    在路上,不少清华师生会好奇地打量着它,和它合影留念。有的学生故意为难它,为它设置障碍,看它能否设法绕开。

    这台智能小车由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学生创业企业智行者公司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合作开发,搭载了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开展环境感知认知、路径决策规划,它可以通过自动驾驶代替人工运送图书。

    事实上,这只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在特定场景下无人驾驶应用中的一次“小尝试”。

    2018年10月16日,首钢园区自动驾驶服务示范区正式启动,首钢集团与多家重要的合作伙伴签约共建首钢园自动驾驶服务示范区。

    其中,首钢集团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合作,开展自动驾驶场景规划和科技冬奥项目示范。杨殿阁正是此次负责组织北京市冬奥会自动驾驶专项的牵头人。

    “项目成果将以冬奥会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在奥运会后形成可复制、可转移的自动驾驶园区模板,并争取推广。”杨殿阁表示。

    据他介绍,园区将重点研究无人客车、无人清扫车、无人物流车等7种车型的自动驾驶路线,路线范围面向首钢内部道路、广场及场馆周边。此外,研究目标还涉及自动驾驶专用车道规划、智能交通信号灯、智慧道路、智能停车位、无线充电车位等。

    其中,在园区内实现L4级无人驾驶——无人客车围绕园区环线实现全时段运行;共享汽车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无人驾驶、一键叫车和自动泊车;无人物流车夜间运行,实现指定路线的无人物流运输,人货分离;无人清扫车夜间运行,实现指定路线的道路无人清扫。面向内部道路、广场及场馆周边实现L4级无人驾驶——无人迷你客车实现场馆之间,比较狭窄内部道路的不间断运行;迷你清扫车在人流量较大的广场及场馆周边进行实时清扫维护;迷你物流配送车与电子商务结合,实现在园区指定区域的快递无人配送。

    同时,园区也将规划、建设面向自动驾驶领域的专业园区,与更多合作伙伴开展创新创业和各类高科技的示范应用。探索面向未来的智慧交通出行新模式,同时为有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经验支撑,力争让自动驾驶车辆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

    “此次自动驾驶示范意在构建一个完整的自动驾驶生态环境,最终形成人员、物资、环卫与园区外无缝对接的未来新型交通系统。”杨殿阁说,进展顺利的话,人们很快就能看到智慧城市、未来交通的雏形。

    “这是属于汽车人的黄金时代”

    杨殿阁认为,清华大学之所以能一举拿下北京市科技冬奥专项重点课题,得益于多年来在汽车智能化、新能源、燃料电池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据他介绍,在10余年积累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科将重点布局汽车低碳、智能和安全三大方向,初步形成八大学科团队,在科研向基础和前沿发展的同时,保持与行业的紧密结合和行业影响力。

    在清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博士后江昆看来,清华大学的技术在注重前沿探索的同时,对技术的实用性也同样看重。

    “与一些国外的研究相比,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研究更扎实,它要求研究在可预见的几年内能够进行工程实践,并与行业实际发展相结合、能落地。”江昆说。

    事实上,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研发能力正越来越得到国际认可。2018年7月9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清华大学与戴姆勒签署合作意向书,进一步深化双方在可持续交通研究领域的合作。

    据悉,未来3年,清华大学-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中心将重点扩展在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继续推动可持续交通领域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发展。

    在当日签署的众多合作项目中,该项目“千万级别”的资金规模并不大。但在业内人士眼中,它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有业内专家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不仅代表了世界汽车巨头对清华大学汽车前沿技术研发能力的认可,更是中德交通领域产学研合作的又一范例。

    值得一提的是,戴姆勒并不是唯一向清华大学“示好”的国际巨头。据悉,除戴姆勒外,清华大学还和丰田、日产等国际大企业有着诸多的合作,同时也支持着国内众多汽车企业的发展。

    “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和新能源为全球的汽车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和竞争舞台,让大家在一个起跑线上开始重新的竞争,在这个竞争过程中,中国的研发机构已经形成自己的基础和独有的竞争优势。”杨殿阁说。

    1980年,为加强汽车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汽车高端人才的需求,清华大学正式成立汽车工程系。为我国汽车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在自动驾驶领域,国内至少有28家知名公司共计54位创始人、高管曾在清华大学就读,他们推动了汽车产业技术的研发落地。

    在业内人士看来,汽车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抢占未来汽车行业发展制高点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本土人才。有业内人士表示,如何通过改变人才培养体系的适应性来激活本土人才的“一池春水”,重新定义新时代下的汽车人才,将是决定我国汽车产业前途的“胜负手”之一。

    杨殿阁透露,2016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敏锐意识到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紧迫要求”,开始第一批试行本科大类招生;2017年则开始按照机械大类、电子大类两个大类招生,在清华本科专业培养中开创先河。

    “2016年,汽车工程系是清华大学内第一批做大类招生试点的,所有学生第一年都在机械大类里学习,第二年再分到汽车工程系的不同专业。2017年,我们又创新性地提出,把三分之一的学生放到电子大类。”杨殿阁向记者透露,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改变,是因为学校意识到,在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下,“基于车辆工程学的单一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学生更需要综合性的知识。”

    除了招生方式、培养计划上的变革,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还在本科阶段新增设了车辆工程(电子信息方向),在研究生阶段增设了智能车辆、先进动力两个专业硕士方向。通过全面更新相应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试图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汽车发展的“新型人才”。

    “就像上世纪90年代个人计算机遇上互联网一样,目前在智能网联浪潮的冲击下,汽车行业将发生颠覆性变化,整个出行生态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杨殿阁直言,“就像时代造就了‘BAT’,造就了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这个时代既是对汽车人才供求的挑战,更是所有汽车人的机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程鸿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3月21日 09 版

在清华园破解汽车工业的“未来密码”
杨殿阁:自动驾驶共性技术研发不能“单打独斗”
青年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