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山西省西南边隅的吉县县城,荒山秃岭、风沙漫天,近40多平方公里的湖连一滴水都没有。以农业为主要支柱的吉县,由于当地自然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生活、生产都受到极大影响。这便是80年代山西吉县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是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以下简称“水保学院”)师生们30年前刚到山西吉县时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自此,水土保持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现如今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保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水土保持课程的学院,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所水土保持学院,自成立起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
山西吉县是水保学院最早的野外教学科研实习实验基地,自上世纪80年代起,水保学院的师生就开始致力于当地水土保持研究实践。在流域综合治理期间,水保学院师生在典型生态脆弱区开展防护林体系构建,尽其所能为我国水土保持做出贡献。
通过将近三十年时间的治理和修复,如今的吉县已是一片郁郁葱葱,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大有改观。此外,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设立,不仅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重建、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提供了示范基地,还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然而治理过程的艰苦却少有人知。当年由于条件有限,为了观测获取到第一手的降雨、径流和泥沙资料,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水保学院的师生们都会赶到野外观测取样。当地人笑称:“下大雨的时候人都往家里跑,北林的水保人都像‘疯’了一样,往山上和沟里跑。”
经过大量实践研究,水保学院在典型生态脆弱区防护林体系构建方面形成了我国特色的防护林构建技术体系,特别是在黄土高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保持林体系空间体系配置、水土保持林效益评价、水源涵养林培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重大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科奠基人关君蔚先生的‘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理想将在水保学院代代传承下去。”水保学院院长张志强说。
建院27年以来,水保学院始终发扬“把精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优良传统,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积累。“六五环境日宣讲”“林之水支教活动”“绿色长征”等校内活动都是同学们在理论学习之余参与的特色实践活动。
博士一年级的赵森已经在水保学院度过快九个年头了,参加的实践活动“十个手指都数不清”。在平时的生活中,源于专业的积累和对环境的注意,他经常和身边的朋友分享关于水环保的知识。郊游时,除了关注景观的艺术性和欣赏性,他还会更加在意呈现出如此环境的原因,比如植被的种类和生长环境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看到美丽的景色十分激动,然后就下意识地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希望能让他们也了解到良好的环境对生态的重要作用。”赵森说。
包括赵森在内的水保学院的所有师生,也都会在平时自发地走进社区和中小学普及关于水环保的知识。张志强说:“林大的优势在生态环境方面,所以学生一进校我们便会培养他们水环保的意识,并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水保学院本科四年级的薛嘉顺也谈到自己在山西吉县参与项目实习时的经历。为了节约用水,项目组选择用厨余废水进行仪器检测并熟悉流程,充分准备后,才进行野外人工降雨和数据观测。期间,同学们借住在当地村民的家里,“洗澡都是省着洗的,就怕浪费了村民的水”。
尽管水保学院的师生各自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惜水护水、爱水节水、科学取水、科学用水、科学饮水的公益理念始终贯穿在这群人之间。他们深知,这条“绿色长征路”任重道远,但他们正通过生活中点滴的努力,从身边出发,从小事做起,秉承着历史沉淀的成果,一步一步地向着建设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的目标迈进,将“替山河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北林精神牢记于心。
实习生 翟玉洁 刘俞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