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金龙-2019”中柬两军联合训练在柬埔寨贡布省举行山地反恐实兵综合演练。此次反恐实兵演练采取双方混合编组、多兵种联合行动的方式,重点演练山地反恐行动中情报侦察、空中营救、空地火力打击、装步协同行动、爆炸物搜排及防化洗消行动等10余项内容。
演练双方参训兵力均以特战为主,同时配属有装甲、炮兵、陆航等11个专业兵种力量,重点检验了反恐行动中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训法和战法,探索形成两军联合作战指挥的新模式。
“金龙-2019”中柬两军联合训练于3月13日开训,以“反恐联合训练暨人道主义救援”为主题,分为技能训练、战术训练、沙盘和实兵推演、实兵实弹演练4个阶段,双方634名参训队员(中方252人,柬方382人)在18天时间内,主要展开了反恐器材操作使用、多种武器实弹射击、伞降机降渗透、步装协同战术等专业课目训练。
联训期间,双方参训官兵还向当地学生赠送学习、文娱用品并在驻地展开卫生义诊、送药、无偿献血等活动。
面对地雷遍布的丛林,伞兵如何降落
联训还未开始,勘察训练场地时,中方反恐队队长刘珪中校发现,在村庄周边、道路旁随处可见竖立着“红色骷髅头”的地雷标示牌。
中方指导组在会上提出,“对伞降着陆场周围的地雷隐患进行排除,防止伞降队员误入其中。”然而得到的却是柬方否定的答复,“由于场地较大,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排雷。”
柬步兵第70旅综合训练场位于贡布省山区,占地面积两万多亩,可完成各兵种平原、山地课目训练,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在这里遗留了大量的地雷爆炸物。
“某种不确定的危险让我们变得格外的敏感,仿佛有种置身战场的感觉。”对于多次走出国门参加联训的刘珪来说,这次联训在环境上更加贴近实战。
“地雷是陆军战场最常见的威胁,我们要学会与它们‘和平相处’。”曾多次参加排雷的柬军工兵连长达塔少校说,危险能让他们时刻保持冷静清醒的状态。
此次联训中,中柬双方各进行了3次伞降训练,正是在这样危险的雷区环境中摔打磨炼,才让他们离实战更进一步,伞降技能更上一层楼。
面对经验丰富的老兵,双方怎样互学
“想要赢得柬军的尊重,必须拿出真本领,虽然我们实战经验不足,但我们也要展示出自己的训练水平。”这是中方指导组组长舒可大校对参训官兵提出的要求。
柬方参训的近400名官兵平均年龄34岁,营一级指挥员多数为四五十岁,近四分之一的官兵具有实战经验。相比之下,中方官兵普遍比较年轻,大家明白,只有虚心请教,才能跨越两国语言、文化和训练上的差异,从柬方官兵身上学到战场上管用的实战技能,促进部队战斗力增长。
联训第一次混编合练,中柬双方排雷时间的差异让中方工兵分队四级军士长罗威印象深刻。按照训练计划,中方工兵分队先进行排雷示范。他们身着防爆服、手持探雷器,在模拟雷场中仔细探测。
“嘀嘀嘀……”连接探雷器的耳机中传出警报。罗威迅速按照操作规程趴下,挖开土层发现了“地雷”,他拆卸“地雷”取出引信,撤收转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用时仅1分半。
接着由柬方队员拓布恩中尉进行示范,他没有穿厚重的防爆服,探雷器用的是多年的老设备,很快也探测到埋在土里的“地雷”,只见这名中尉轻轻趴在40多摄氏度的地上,身体接触的每一寸土地都经过反复确认,在确保没有其他潜在危险后,才缓慢向前移动,然后小心将“地雷”周围30厘米的覆盖物全部清理干净。
花了19分钟,拓布恩终于排除第一个“地雷”。他介绍说,诡雷非常致命,在战场上专门用来对付敌方工兵,这样排雷虽然速度慢,但能够确保这颗地雷没连接另一颗地雷。
在旁边观摩的上士董占超掏出笔记本将柬方的操作细节一一记下。“这是他们从战场上用血的教训换回来的宝贵经验,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借鉴。”他说。
在联训过程中,中柬双方官兵都很珍惜这次交流机会。柬方特种空降911旅连长汪洛达那少尉喜欢随时学习记录中方官兵好的经验和做法,除了记在记录本上,他还会拿起手机,将中方示范的内容录像保存。
“中方官兵在CQB近距标准化反恐战术行动、伞降索降、炮兵快速瞄准、轻武器使用等方面的很多方法值得学习。”在混编训练中,看完中方官兵的示范后,汪洛达那竖起大拇指。
面对多兵种联合作战,指挥如何高效
联合指挥所是联合作战行动的大脑,在两军语言难以沟通、指挥方式不同等情况下,如何协同好中柬两军多个兵种力量共同行动是联合指挥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开始训练时,我们对翻译依赖较大,但很多军事专业用语难以翻译,交流效果不理想。”特战分队队长刘伟望中尉刚开始有些苦恼。
“警戒,成三角队形前进……”一次机降战术行动中,刘伟望发现战术手语双方都能理解,官兵们喜出望外。他们统一了口令和行动,使用手语和简单的柬语口令进行指挥,实现无翻译指挥,完成联合机降、楼房突入、搜索抓捕等行动。
双方参训分队反复组织沙盘推演、现地摆练和实兵演练,协同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综合演练时间从最初计划的两小时,减少至45分钟,联合作战能力明显提升。
“中柬双方参训分队之间的默契配合,离不开联合指挥部的决策指挥。”中方反恐队队长刘珪表示,他们确立了“对等编组、一体作业、当面沟通、流程交互、共同控制”的指挥模式,结合实战需求分析判断情况、定下行动决心、拟制作战计划、组织作战协同。
据了解,在实兵演练阶段,联训委员会主任伊萨拉上将与中方指导组组长舒可大校现场指导完成3次指挥推演,联合指挥任务更加明确、步骤更加清晰、流程更加顺畅、指控更加简捷。
舒可大校表示:“此次演练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形成了高效运转的指挥体系,使指挥员下达的任务指令能直达任务分队,及时执行军事行动。”
面对恶劣艰苦的环境,血性怎么锤炼
清晨5点半,参训官兵已经开始一天的训练。
“每天,我们都要带着15公斤重的装备,在近40摄氏度的烈日下进行超过8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中方女子侦察组组长马明月说,此次参训的6名特战女兵,每天跟男兵一起摸爬滚打,训练完已是一身泥,但在柬埔寨未通自来水的山区,洗个澡都是奢望。
“想不到她们这么快就能适应炎热的天气,经过10多天的训练,皮肤明显黝黑了许多。”柬方女兵连长何明红少校说,她和中方特战女兵在训练中是好搭档,在生活中已经成为好朋友。
装甲分队面临的环境更加严酷,装甲车内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装甲车履带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一场步坦协同训练下来,官兵们嘴里都是沙子。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一起参训的柬军装步营营长蒙奔中校当兵34年,参加过6次战争,熟悉柬军现有装甲车辆,在坦克驾驶、射击、通信、修理专业上都能独当一面。
训练间隙,中方队员喜欢问他打仗的经历,他轻描淡写地说:“有一次被敌人困在山上,没有水和食物,靠吃树根、草根与敌人周旋,不敢下山,因为山上全是地雷,最后挣扎了15天成功活下来。”
3月22日下午5点多,天气的突变打乱了反恐演练实兵推演的计划。
“伞降空域云层偏低,视距不佳,伞降训练是否正常进行?”空中突击队队长赵忠武向指挥部请示。
中方指挥员经过仔细分析后,下达命令:“伞降正常进行。”指挥员刘辉士官长说:“风速偏大,但没超出我方训练伞的性能范围,云层偏低,却能够达到隐蔽突袭效果。”
引擎轰鸣,战鹰呼啸。随着投放员一声令下,特战队员鱼贯跃出机舱,“快速加入编队,跟紧前一名!”连长庄统周一边操纵降落伞,一边提醒队员保持好队形。转向对点、搓棒稳定、刹棒雀降……凭借熟练的操作,特战队员们一名接一名稳稳降落在着陆点。
安全着陆后,他们迅速隐藏好伞具,按照战斗编组交替掩护,悄然接“敌”,犹如一把插向敌人要害的尖刀。
看到在阴云天气下凯旋的中方官兵,柬方官兵纷纷鼓掌称赞:“中国军人非常勇敢和专业,敢于挑战极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林修强 钟永旭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