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是一句老话,有人认同,有人不认同。在今天的职场上,“吃亏”到底是不是“福”?可能不同的人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故事一中的王阳看似精明,选择了有发展潜力的部门,不愿陷入手头默默无闻的工作。但最终,升职的却是“埋头傻干”的同事高敏。故事二中的马莉莉更是从枯燥琐碎的工作干起,不斤斤计较,最终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遇。
这两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曾经寻求咨询的客户小宋,她大学毕业3年,跳了4家公司。原因无非是加班时间长,领导没给加班费;明明部门分工好了,领导又临时性地派很多活给她……她的描述让人感觉到,好像这几年,她所从事的每一份工作,付出和回报都不成正比,都是公司对不起她。我问她,在她的4份工作中,时间最长的那份工作,部门的小伙伴是否离职?她想了想说同期进入公司的小赵,不仅没有离职,还升职加薪了。看来,这个职场现象还真是值得我们研究一番。
经过咨询,我了解到最初小宋所在的公司还属于发展的上升期,小宋因为刚刚毕业没多久,从事的是基层岗位。按她的话说就是“天天都在打杂”。她自己觉得工作的头绪太多,又很繁杂,总是觉得学不到东西,待不了多久就跳槽了。
但是工作资历尚浅的她,即使是跳槽了,做的事也差不多,于是种种不舒适又重新来一遍……这一点让小宋十分困惑。
实际上,我们从以上案例中,隐约可以看到不肯“吃亏”的职场新鲜人的形象。
这类职场新鲜人,往往会比较计较朝夕之间的得失,事事从“利己主义”的角度出发。自己本该属于兢兢业业积累经验的阶段,却不愿意在现有的工作中,挖掘能对自己价值产生增值的部分。说到底,这是典型的“打工者思维”,过于强调自己的付出与回报,好像每一小时都要来计算自己的得失。比如小宋和故事中的王阳。
这一类人,无论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会以自己“精明”“不吃亏”为荣。“我为什么要加班?”“做这个能帮我升职加薪吗?”却忽略了在时间和经验上,“吃亏”有时候也是一件好事。就比如故事中的马莉莉,她的行为在“聪明”的韩姐看来,简直太傻了,但她却凭借着“吃亏”积累了一个又一个职场技能,能力有了提升,上下级与同事关系相处良好,这样才能顺利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
事实上,我们的职业生涯会远远长于我们在任何一个单位任职的时间。很多我们觉得“吃亏”的事情,恰恰在帮助我们提升软实力;很多我们自以为是的“精明”,其实是在蚕食我们的积累,消磨我们的斗志。我们的客户,我们的老板,我们的同事……每个人都会看到我们的表现,而我们的表现,靠积累,靠经验。说到底,个人发展,要跳出“打工者思维”,永远要记得,看问题要从自己成长的角度出发,眼光放长远。
对自己成长有利的,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经验上,“多吃点亏”是好事,这代表了我们积累的机会多,未来我们会发展出更多的能力,这也意味着,我们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来实现职场上的弯道超车。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朋友反驳说,“吃亏”也不总是好事啊!不懂拒绝,没有主见,能力一般,就像一张随手可撕的便利贴,这种“吃亏”好像真的没有价值。
的确,有些工作看起来的确是非常磨人,而且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成长性,如果来者不拒,似乎也是在浪费时间。这里,就有一个关键性问题,我们怎么更加科学地“吃亏”?如何从成长性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工作任务?
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执行工作却没有思考,那么大量时间的确可能被浪费了。如果在工作任务来临的时候,自己能够花点时间动脑子想想工作与自己成长的关联性在哪儿,那么,哪怕是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也能给我们的职场经验加分。
这么看来,的确,“吃亏是福”,职场新鲜人,要“聪明地”学会“吃亏”。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来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