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残疾人、独臂少年”到“残奥会运动员、世界冠军”,徐海蛟从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在各项赛事中摘金夺银的游泳健将。“这一路走来,自己始终相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相信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徐海蛟说。
今年25岁的徐海蛟是浙江省游泳运动员,也是一位失去左臂的残疾人。2017年12月,在墨西哥举行的残奥世界游泳锦标赛上,他以6金1银的成绩打破两项亚洲纪录、一项赛会纪录,取得了中国运动员在残奥世界游泳锦标赛的最好成绩。
“对残疾人运动员来说,残奥世界游泳锦标赛是一个梦想的舞台,展现着力量、意志、技巧和自然的美。”徐海蛟说,但这更是一场艰难的挑战,当金牌在胸前熠熠生辉,当国歌在赛场庄严响起时,每个人心中都会涌动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这份荣耀和成绩的背后,是每一位残疾人运动员的汗水。
徐海蛟曾经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与其他孩子一样奔跑在阳光下,篮球、足球、游泳等各类运动给他的童年增添了许多快乐。
8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徐海蛟失去了左臂。此后,面对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生活中异于常人的艰辛,徐海蛟慢慢开始害怕与人接触,“信心这个词也离自己越来越远,甚至连从小就喜欢的游泳,都望而却步,心想着:没有‘桨’,怎么‘划船’?”
“所幸这份迷茫与彷徨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徐海蛟说,在无数个想要放弃的瞬间,自己的内心始终有个声音在鼓励、提醒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知道,这个声音正是来自那份对游泳不变的初心与热爱。
13岁那年,徐海蛟加入萧山游泳队,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教练,也是第一次接受游泳方面的专业指导。徐海蛟至今记得,那天教练看到在水中晃晃悠悠的他时,耐心地指导:“要学会改变一下发力方式,想游出好成绩,首先得保持水中平衡。”直到今天,他依然记得自己听到那句话时内心的悸动,“因为它意味着,即使失去了左臂,依旧有机会能够将我的‘游泳梦’进行到底”。
15岁那年,徐海蛟再一次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游泳比赛。这是他第一次与其他选手同台竞技,内心既紧张又欣喜。第一名的成绩令徐海蛟意外,也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之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徐海蛟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从进入培养出众多浙江游泳名将的陈经纶体校求学,到参加里约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S8项目并打破亚洲纪录,再到登上残奥世界游泳锦标赛的舞台……初心与梦想就像一台永动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为徐海蛟提供着面对挫折的动力与力量。
“管理学中,有句被普遍认可的金科玉律: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徐海蛟说,其实这句话同样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特长,而这些又往往与你的兴趣点有着深度的共鸣,“所以,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遭遇了什么挫折,都请遵循着自己内心的轨迹,跟随着梦想去找到潜能”。
在徐海蛟看来,没有什么爱好不能发扬光大、成为一种梦想去照亮整个人生,那些让你执迷的梦想,往往是你拥有的特长。
当然,光有梦想却不付诸实践、不为之坚持也不行。
徐海蛟也深深意识到这一点。2011年,全国运动会在浙江绍兴举办。因为赛前没有好好投入训练,在比赛中,徐海蛟和理想的成绩失之交臂,看到伙伴们一个个摘金夺银,他的内心也开始反思。为了不重蹈覆辙,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按时完成训练目标,每天必须在水中待5个小时,游1万米以上。
从那以后,炎热的夏天,陪伴徐海蛟的是泳池;寒冷的冬天,陪伴他的还是泳池。这个50米×20米的泳池陪伴了他整整10年,也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徐海蛟说,正是这段失败的经历,让自己在备战墨西哥世界游泳锦标赛时,再没有因为里约奥运会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放松训练。
为了有更多的训练时间,徐海蛟和家人聚少离多,但父亲还是很支持他。带着这份理解与支持,徐海蛟咬紧牙关,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
徐海蛟说,有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在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年龄段,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理想,就像《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一般,就算没有报酬、就算成功的机会只有百分之五,他仍努力奋斗。
在徐海蛟看来,青春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是人生成熟的渐进过程,也是承担责任、实现理想的开端。在这最美的青春里,所有年轻人都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拓展生命的厚度与宽度,实现自己的梦想与坚持。“在追寻梦想的旅途中,即使一千次地跌倒,也要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