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了许多种微信群:遇到失败求夸的“夸夸群”,求“骂醒”的“骂骂群”,打卡式感恩身边的人和事的“感恩群”……
不久,“夸夸群”的彩虹屁逐渐被风吹散,“骂骂群”的热度悄然下降,“感恩群”依旧细水长流。
在感恩群里,有人感谢环境:“感谢今天的晴天,把被子晒得暖暖的”;有人感谢人:“感谢室友提醒我作业”“感谢基友提醒我做运动”;有人感谢自己:“今天做完了三套卷子,谢谢每天都在努力的我!”……
每次打开,都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幸福感。
感恩让我们更健康、幸福
心理学研究发现,表达感恩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写感谢信的人们表现出的抑郁症状更少,而回想感恩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放松、感觉到更少的压力,能够睡得香、精神更好。
感恩也让人觉得更幸福。开心时要表达感恩,能让我们的快乐感和幸福感更上一层楼,如锦上添花;遇到挫折和困境时也要感恩,感恩帮助、支持和咬牙坚持的自己,此时的感恩如同雪中送炭,让我们更适应环境、克服逆境。
感恩还让我们更热爱生活。有人努力是为了追求财富、名声、形象等,也有人更希望提升自我,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后者往往能让人在奋斗过程中感觉到更幸福。
感恩促进我们关注后者这些内在目标,同时减少对前者那些物质主义目标的在意程度,让我们在奋斗过程中感觉到更多的内在满足,更热爱生活。
除了在群里说,还要在生活中当面说
不过,感恩群往往聚集着一群陌生人,人们在这里表达感恩,感恩的对象却往往看不到这些话。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懂得常常表达感恩。
“邮件收到,谢谢!”
“打扰了,可以借用一下你的笔吗?太感谢啦!”
感谢除了让自己更健康、幸福,还可以帮我们交朋友、维护朋友。感恩表达传递出的不仅是情绪,更是一种理解和赞赏,带来良性互动。
表达感恩的人对对方的认知更加积极,而受到感恩的人则会产生回报的愿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人们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提升关系质量。
表达感恩既有助于新朋友关系的形成,也能在关系形成之后,让帮助过我们的人继续愿意帮助我们,成为困境中的支持力量、安全港湾。
除了客气地说,也要对亲密的人认真说
前面的那些例子,显然是跟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所说的。常常有人问,家人、爱人之间还要说“谢谢”吗?说“谢谢”会让我们更疏远吗?
表达感谢在亲密关系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跟普通朋友的相处中,可能不会有很强的责任意识,觉得需要持续满足对方的需求,帮忙一般也是举手之劳,但跟家人、爱人的相处中,我们就会有这样的责任感,这是一段关系的共享强度(communal strength)高的体现。表达感谢这一行为,就能够让表达者觉得这段关系的共享强度更高。
不过,我们表达感谢的初衷一定是想让关系更亲密,而不是用对方不喜欢的话将ta推远。
根据人际沟通模型,表达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可能跟接受者获得的信息之间存在差距,在“传达”和“接受”的过程中,由于双方对同一行为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理解和执行起来或许有偏差。
比如,如果接受者明确表示不想听到“谢谢”,认为说“谢谢”就是“不把我当自己人”,那此时再执意说“谢谢”,的确并不合适。
所以,表达感谢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说“谢谢”只是最简单的一种。
有研究者编码了人们对伴侣表达感谢的话,然后发现,感谢里包含的夸奖越多,对方就越觉得自己是在被真实地关注着、回应着、尊重着,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真实的样子正被爱人看在眼里。这样的感受让我们觉得自己有价值,觉得安全,而安全感让我们更放心地投入对伴侣的付出中。
也就是说,用夸奖的方式去表达感谢,也许是能让双方都更开心、满意的方法,可以让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接下家人递过来的热水时,把“谢谢你”换成“真是太贴心了”;请密友帮忙修改材料后,把“谢谢你”换成“哇还是你认真”;收到爱人送的小礼物时,把“谢谢你”换成“你总是能给我惊喜,太开心了”……这都是认真的感谢,都可以让对方也感受到爱。
除了说出来,还可以做出来
如果觉得自己“嘴笨”,不太会表达感谢,又只会说“你真是大好人”,也不必沮丧。
听到夸奖而感受到回应,这一效果在不同人群中起效程度是不一样的。人的情绪会受到生理机能调控,研究发现,人体分泌的催产素跟亲密感、信任感有关。催产素水平低的人得靠听到足够的“彩虹屁”获得良好感觉;而催产素水平较高的人,即便听到的夸奖没那么多,也一样感觉良好。
很多亲密的行为也可以刺激催产素的分泌,提升催产素水平,比如拥抱。抱抱他,就不需要太绞尽脑汁地练嘴皮子了。
而且,拥抱本身也是很积极的非言语信息了,婴儿从小就喜欢接触安慰,长大的我们依然可以在拥抱中得到安宁、减少焦虑……
感谢感恩群,让我们了解表达感谢的方式,给我们表达感谢的勇气。不如放下手机,抱抱身边的人,向他们表达谢谢吧!
殷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