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天安门华灯绽放 六十载薪火相传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晨赫 视频制作 邢洪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5月07日   09 版)

    扫一扫,看视频

    清晨,国旗升起,华灯熄灭。傍晚,国旗降下,华灯初上。

    60年来,在国庆十周年时建成的253基华灯、6735盏光源,守护着天安门和长安街,见证着共和国的发展和繁荣。

    而这些华灯也被一代又一代华灯班守护着。如今,第五代华灯班接过了重担,华灯精神也正如华灯一样:零闪动,重创新,永流传。

    工服一个夏天就被汗水沤糟了

    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华灯与“首都十大建筑”同步建成,美丽别致的华灯造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至今,华灯已经在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上矗立了60载。而华灯班也在这里工作了60年。

    华灯班具体任务是什么?事实上,干净和正常运作是最基本的要求,保证“零闪动”是华灯班工作的重点。

    每年5月到9月,是华灯班最忙碌的时候,华灯班的小伙子要对6000多灯球进行清扫检修,对华灯光源、线路、镇流器、保险进行核对记录,为日常运行维护工作提供依据。

    由于地处长安街等核心区域,检修期间,必须错开上下班高峰期,只能在每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进场作业。每年要经历3个多月的艰苦鏖战,换来光洁明亮的253基华灯。从春天到秋天,他们见过北京最烤人的太阳。

    华灯班副班长韩国强说,华灯车温度70摄氏度,人在里面像“蒸桑拿”,藿香正气水每天用20多瓶,经常晒成“熊猫眼关公脸”,一身工服,每天湿了干、干了又湿,基本上一个夏天就被汗水沤糟了。

    “水爷”孟庆水是华灯班的同龄人。1960年,华灯迎来了第一次清洗检修,孟庆水也在这一年出生了。他把38年光阴花在这253基华灯上。每根柱子、每台灯座、每一盏灯,水爷不知道摸了多少回。

    孟庆水的师傅王庆余是华灯班第一代班长。王班长从参加工作开始,就用相机记录着首都照明的变迁。

    这本珍藏的相册记录了华灯的故事。从最开始站在木板上清扫检修华灯的华灯车雏形,再到卡车加上简陋的水箱、铁架子、大竹筐,再到现在的升降台、液压水箱环保车,华灯清洗一步步实现了现代化、环保化、智能化。

    而华灯的光源也从最初采用的500瓦、1000瓦的白炽灯,到450瓦的自镇式高压汞灯,再到85瓦电磁无极感应灯。耗能在降低,亮度和稳定性却在一步步提升。除了清扫检修、维护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上的253基华灯,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华灯班还要负责以天安门广场为核心的14.1平方公里区域内13632盏路灯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同时还肩负着每年不少于200天的保障特巡任务,全年轮班下来,很难有时间休假。

    2018年,华灯班在照明中心范围内竞聘上岗,组建新的华灯班。现有15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29岁。为了达到“零闪动”,华灯班要全员出动,通力配合,核心工作人员分成白班和夜班,一刻不停,守护华灯。

    裴希瑶幸运地入选,成为新华灯班十五人之一。

    进了华灯班一个月后,裴希瑶去食堂吃饭。正好排在一位关系很好的同事身后打饭。同事一直没和他打招呼,直到小裴跟着他们坐在了同一张餐桌上,张嘴说话,对方一愣:“你怎么黑成这样啊?”

    曾经肤色很白的裴希瑶,已经晒成黑炭。

    第一次跟着华灯车缓缓升起的时候,28岁的裴希瑶和12米高的华灯平视,鼻子一酸:“当时脑子里蹦出来好些词:新时代、奋斗……这就是五代人燃烧青春的地方。”

    既要懂技术 又要会创新

    “华灯光辉永灿”是华灯精神,更是技术自信。

    2017年,陈春光从老班长孟庆水手中接过“有本事才能干”的华灯班。

    陈春光大学毕业后来到照明中心,主要承担道路照明设计方面的工作。在此之前,所有华灯班的班长,都是工人出身,是班里的技能、技术大拿。

    陈春光坦言,新时代发展,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懂技术,又要会创新。

    “灯杆由水泥杆变成了钢杆,2012年经过仿真计算、样杆检测、到货抽检等严谨环节,完成了外观一致的钢杆替换。灯台基座为了提升安全性,将原来的两面开门,增加到四面开门,给弱电单独预留了空间位置。”作为十几项创新成果的拥有者,陈春光提起创新,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也是复合型灯杆研发课题的带头人,这一个灯杆里,藏了8项专利,能把智能照明、通讯微基站、无线上网WiFi、气象监测、信息屏、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十几项社会服务功能都容纳其中。

    “如果中心只考虑可靠性,我们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创新动力。”陈春光坦言,从白炽灯发展至今,绿色和节能是驱使他们不断创新的不竭动力。引领行业发展,更是他们自加压力的使命。

    “为什么中关村能够孵化那么多好的企业,因为它提供的是一片创新的土壤。同样,我们的企业也是这样一片土壤。”陈春光说,正因为照明中心鼓励他们创新,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他们才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陈春光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他们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早就不局限于华灯的亮灯率,而是在节能、环保、创新上不断下功夫。创意来源于日常的点点滴滴,保障亮灯率100%的同时,他们又有对科技创新的更高追求。

    目前,借助照明中心自主研发的单灯监测,华灯班已经能够确保华灯100%亮灯率。华灯班已有21项技术专利,创新成果28项。2018年,华灯班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

    裴希瑶就是班长陈春光口中的“武班的秀才”。北方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他,是华灯班目前学历最高、做着最基础工作的资产信息管理员。

    虽然岗位是资产信息员,裴希瑶还是得跟着维护人员一起上华灯车,在维修中掌握灯具生命周期,管理好每个灯泡和元器件,提前维护和更换。

    裴希瑶笑称,自己是华灯班的户籍警察。之前的华灯班并没有设置这个岗位,但要实现对华灯的精益化管控,资产管理必不可少。

    裴希瑶正琢磨着把大数据应用到华灯管理上。他说,灯泡什么阶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以前往往是靠经验判断。依靠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能够有更准确的预判,提升监测工作。

    “多看看就懂了”

    1989年出生的郭鑫琳之前常和家人朋友开玩笑说自己是修灯泡的。参加过几次大型保障工作后,他感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除了是技术骨干,郭鑫琳也善于观察生活。上了9年夜班的他,把工作的一幕幕写成剧本,搬上舞台。他和他的同事用业余时间共同创作的故事,用一个又一个人物,通俗生动地诠释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还入选了北京市安全宣教活动,参加了安全宣教巡回汇演,在全市各行各业宣传安全生产知识。

    陈春光坦言,尽管华灯班在照明中心是一种精神象征,但他之前更多觉得这是一份普通工作。

    2018年,在参加全国总工会组织的一次活动中,陈春光对这样一段话印象深刻:“现在社会,价值多元是不可回避的。来天安门广场的小孩,可能心里怀揣做军人、科学家、老师的梦想,我们要做好‘大国工匠’,让他们看到产业工人英姿飒爽的一面,这是新时代产业工人应当承担的价值引导。”

    从那之后,陈春光对同事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工作完之后马上洗澡,工作服要天天洗,胡子及时刮,形象要“立立正正的”。

    虽然常常从灯罩里抠出密密麻麻的昆虫尸体,也常常为了在值班时少去厕所而减少吃喝,但这群和螺丝、保险丝螺母、灯球天天打交道的小伙子,真的爱上了华灯,爱上了华灯班的工作。

    裴希瑶是北京人。从小到大,他无数次路过天安门,红色的城墙,飘扬的国旗,全国各地来广场参观的学生,都是他眼中不同的风景。他的大学同学也曾经和他开玩笑:研究生毕业,跑去修灯泡了。他一笑而过,心里清楚,这份工作平凡而重要。

    现在,只要晚上路过广场,他除了华灯,什么都看不见。他仔细盯着一盏盏华灯看过去:有没有哪盏灯暗了、闪了?万一发现了,得赶紧通知夜班同事。

    事实上,他心里清楚,就算真有灯出故障了,也不会等他提醒才被发现。在照明管理中心长十米、高三米的电子屏幕上,每基华灯上的每个光源都是一个小点。任何一个点闪烁了,监控中心能立刻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检修人员能够迅速赶到现场。

    郭鑫琳前不久刚当了爹,儿子现在还不到百天,他却计划着这礼拜就带儿子去华灯下面看看。“他现在还看不懂,没事儿,先看着!多看看就懂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晨赫 视频制作 邢洪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5月07日 09 版

新一线城市年轻人“漂流”图鉴
天安门华灯绽放 六十载薪火相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