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与一位长辈吃饭,说到有种蒜烧羊肚儿不错。我拦了他的话头儿,羊肚儿怎么和蒜一起烧,一定是猪肚儿。不过转念一想,不对了,烧羊肚儿少不了蒜。
中国人好吃个内脏,以内脏入菜,最容易接受的是肝儿。肝儿的脏器味道比较小,特别是猪肝,牛羊肝腥膻味重些。我小时候有种说法,吃羊肝明目,小眼镜们时常要接受家长们的羊肝攻击。但羊肝对孩子来说绝对不算美味。
除去肝儿,肚子也是内脏中较容易被接受的品种,又没有肠子的油和肺软塌塌的奇怪口感,味道不太张扬,但烹饪时也要葱蒜压制腥味。
各地域各菜系都有用肚子烹饪的菜肴。说猪肚吧,北方鲁菜系列里有油爆爽脆,将鸡胗和猪肚一起爆炒,是道考较火候功夫的传统名菜,家常的还有蒜烧猪肚,等等。粤菜系列中猪肚是煲汤的重要食材,白果猪肚汤、莲子猪肚汤都是常见的汤品。源自福建的猪肚鸡,现在也普及。猪肚与鸡肉炖的汤颜色奶白,没有一般肉食的肥腻感;再配上炒过的胡椒提出辛辣味道,实在是猪肚鸡最好的搭配。
牛羊肚也是常吃的,而且牛羊肚在供应上似乎比猪肚更充足些。牛羊是反刍动物,各有4个胃,猪可没有这么些个胃。实则前3个是假胃,是食道的一种进化,只有最后1个才是真胃。这里从俗,把这4个统称为胃或肚儿。牛羊肚多,名称也多。对牛羊肚最通俗的叫法是“百叶”。据说百叶这个名词很古,从春秋战国时便有。以北方说,似乎百叶指牛肚时多些,羊肚还有个称谓叫“散丹”,形容羊肚上用于摩擦的小颗粒,好像散放的仁丹。但不论是百叶还是散丹都不指牛羊肚的全部,只是其中某个部分。比如茶餐厅常备的卤金钱肚,一定不是四川火锅中牛百叶那部分。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食用牛羊肚?不知道。举个不算太古老的例子,关汉卿有一名作《感天动地窦娥冤》,后来演化为各种地方戏,有的剧种又给它起个名字叫《羊肚汤》。剧中,流氓张驴儿在窦娥给婆婆做的羊肚汤中下毒,误将其父张老儿毒死,进而诬陷窦娥杀人,才有了六月雪的冤情。关汉卿是元代人,可知当时羊肚已经是北方常见的食材。每每看戏到“羊肚”一折,我都会想,窦娥做的羊肚是什么口味?而总不自觉想象成现在内蒙古常见的红汤羊杂:土豆和各种羊杂辣辣煮成一锅,其中羊肚是主力,鲜辣脆爽,呼噜噜一碗下肚,头顶腾出一股白气,怎一个爽字了得。当然啦,关汉卿是大都人,可能这碗羊肚汤更像北京早餐的羊杂汤,鲜香而平和。
羊肚的名目在各种肚子里最多,北京有传统小吃爆肚,或者叫水爆肚。用滚水把牛羊肚快速焯烫,沾芝麻酱等调制的小料食用。其中爆牛肚几乎就是百叶、肚仁两种。羊肚讲究按部位分割,种类多了,有散丹、肚仁、肚领、肚板、蘑菇、食信儿、葫芦种种,口感各异。一次点几种,是先吃韧性大的还是先吃脆的都有讲究。单看这些名字也有意思,有的描摹形状、有的确定位置,很有情趣。在清朝有本讲羊肉烹饪的菜谱《全羊谱》,其中给羊肚的名目也有趣,而且很有文人气息。爆荔枝、炒银丝、百子囊、八宝袋、蜜蜂窝、百草还园,不看注释,您知道是羊肚的哪部分吗?
爆肚共有三种做法,一种水爆,一种芫爆(用香菜和百叶、散丹爆炒,快速成菜),还有一种油爆。前两种常见,油爆鲜少有馆子做。用宽油快速滑熟羊肚,也分肚仁、蘑菇等部分,要快、要熟、要脆,出勺撒上大把青蒜,很看厨师对火候的掌握。技术不易掌握,或许是这道菜不常见的原因。这里面油爆肚仁是下酒的绝好菜肴。如果说爆虾仁突出一个鲜字,而鱼羊之鲜各异,爆肚仁是另一种鲜。如果说爆虾仁还有一个脆字,爆肚仁之脆爽远胜于虾仁,入口真有绝妙口感。能与之抗衡的唯有四川一道小菜——爆兔肚,用辣椒、花椒和泡菜碰撞兔肚的脆爽,麻辣酸脆,口涎外溢。这俩菜搁一块儿,点哪道,是个问题。
辛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