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维吾尔族青年马尔丹和几个乡亲在河床里捡到一块估价几十万元的和田玉,受大家委托去乌鲁木齐出售的路上,马尔丹不慎将玉石丢失,成了大家眼中的骗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马尔丹离家打工还债,母亲盼儿子回家眼睛哭得几近失明。马尔丹的遭遇打动了离家1500公里来到新疆南部农村与之结对认亲的汉族干部徐昆,为了帮助这个兄弟证明清白重返家园,徐昆踏上了寻玉之旅……电影《昆仑兄弟》近日在北京举行首映式,围绕着诚信和友善,片中这对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令人动容。
2016年10月,新疆启动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新疆100多万名干部职工奔赴天山南北城镇、乡村、牧场,与基层各族群众结对认亲,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这一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不仅是各族干部群众跨越地域、跨越民族的千里相会,更是心与心之间超越血缘、亲情的情感交融。受到这期间一大批真实故事的感染,2017年冬天天山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昆仑兄弟》开机,接下来的近两个月里,剧组数次往返于乌鲁木齐与和田两地之间,他们上昆仑、走戈壁,克服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等诸多困难,把一个平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
为了证明自己的诚信,马尔丹宁愿背井离乡去放牧还债;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徐昆为素不相识的马尔丹四处奔波。电影通过一块玉石的下落展开情节。
《昆仑兄弟》中徐昆的父亲是一名军医,在昆仑山哨所驻扎10年,出生在和田的徐昆9岁时才随父亲转业离开,所以对这片南疆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他是一名国家干部,也有着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普遍有的生活压力,这样的结亲干部,身边比比皆是。”导演之一姜宏说,在影片筹备阶段采访过程中,从城市到山村,甚至在海拔非常高的昆仑山上,听到很多老人讲述各民族亲如一家人的往事,各民族间互相离不开的情谊多年来一直都存在。
在银幕上讲述徐昆和马尔丹兄弟情深的同时,《昆仑兄弟》本身就是一个兄弟联手的作品。这部影片由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和姜宏——一位维吾尔族导演和一位汉族导演联合执导,他们自称“天山兄弟”,而100多人的拍摄团队更是由9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组成,除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刘之冰饰演的徐昆外,影片主要演员都来自新疆。
《昆仑兄弟》主要的拍摄地点集中在新疆南部昆仑山北麓,那里属于沙漠气候,早晚非常寒冷。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告诉记者,因为在昆仑山拍摄的地点海拔4000多米,距离居住的宾馆有6小时路程,剧组不得不凌晨3点半就出发上路,加上高原反应,当时男一号脸色苍白,话都说不出来,每拍摄完一个镜头就立即吸氧休息,然后再接着拍摄下一个镜头。拍摄结束,制片部门立即送他进了医院。
和田地区常常出现沙尘暴。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记得,好几次监视器上的遮光帐篷被沙尘暴吹跑了,帐篷布也被撕裂了,大家只好在戈壁滩上把大衣裹在身上,蹲坐在地上等沙尘暴过去,有时一坐就是个把小时。而在世界著名风区达坂城拍摄过程中,气温一度降到零下25摄氏度,并伴随着8级大风,演员和摄影师都冻得直流泪,话都说不出来。
《昆仑兄弟》既展现了昆仑雪山的无边大美,又勾勒出了南疆普通百姓家居生活的朴实无华,还表现出了现代化的乌鲁木齐的繁华风貌。这些截然不同的景致,为影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舞台。村庄、城市、河流、沙漠,影片中大量使用了航拍镜头,展示大美新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影片中一些优美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穿着新疆传统服装的热依汗大妈走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金色的顶光打下来,画面里母爱的温暖和伟大扑面而来。
“我在南疆出生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情感,拍摄热依汗大妈的农家院落时,仿佛是在拍摄我儿时成长的环境。”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说,拍摄乌鲁木齐街景时,自己心里更是带着由衷的自豪。
得知剧组在拍摄一部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影片,当地的各民族老乡热情地提供各种帮助,甚至有人把烤全羊送到剧组。
影片中多次出现村头一座桥,结亲干部们进村要经过这座桥,马尔丹离家时告别了这座桥,热依汗大妈盼儿归来伫立在这座桥上,马尔丹女友思念恋人也在这座桥上,影片结尾高潮部分,马尔丹重回故乡和恋人相拥还是在这座桥上,在姜宏看来,这是一种寓意——这座桥是一座连心桥。
《昆仑兄弟》即将在新疆上映。首映式现场,观众的眼泪和掌声给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和姜宏吃了颗定心丸。不同于多数主旋律影片的模式化创作,《昆仑兄弟》不但把镜头对准普通人的人性美,还尝试借鉴类型片的叙事方式,在创作上引入一些商业片的手法,“我们没有采用线性叙事的手法,而是用每一个当事人的回忆来拼凑出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姜宏说,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有大量的闪回——徐昆为了搞清楚事情原委走访了所有与此事有关的人,当所有人的回忆都完成后,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就清晰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