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5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返乡创业青年成为致富带头人

曾经一身名牌 如今地道“牛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 实习生 赵梦琪 梁秋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5月21日   11 版)
图为刘欢,王钰淇摄。

    谁都没想到,家境优渥,曾经衣服鞋子都是名牌的刘欢,有一天居然会回村里养牛。

    35岁的刘欢,如今俨然一个专业“牛倌”。他常常站在混合着动物粪便和谷物发酵味道的牛场里,笑着跟人分享他的养牛经。养殖场内的西门塔尔牛每种叫声分别代表什么,他都烂熟于心:“刚刚是母牛在找小牛,现在的叫声则是在告诉你,到‘吃饭’时间了。”

    从对养牛一无所知到可以解决牛场里所有的技术问题,刘欢用了一年。他专程到牛场附近的工棚住下,揣摸牛的习性,跟踪牛群的健康状况,并掌握饲料配比的方法。

    “这都是被逼出来的。”刘欢坦言,一开始他以为把养殖场的工作都交给工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但他很快发现,农业养殖创业比他之前想象得复杂得多,很多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

    16年前,刘欢在南宁一所高职院校学习后,回到家乡广西省北海市合浦县白沙镇新村,接手了家里五金建材和工程机械的生意。2016年,他看到村子里大量丢荒的土地,了解到政府对肉牛养殖有优惠政策后,算了一笔账:由于优质肉牛养殖时间长、成本高,市场上牛肉的价格一直在稳定上涨中,一头成年西门塔尔牛能顺利养殖出栏的话,可以赚到约3000元。

    刚开始,因为忙于其他生意,刘欢决定让工人全权对养殖场进行管理,他一周只抽空回来看一次。一段时间后,养殖场内接踵而来的问题,给他这种两头兼顾的想法泼了盆冷水。

    当时,聘请的工人因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不知如何判断牛是否生病,也不懂得如何及时干预治疗,导致母牛经常出现早产甚至病死的情况。作为镇上第一个开办养牛场的人,刘欢担心,如果养砸了,不仅前期投入的大量资金会打水漂,还会影响村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

    2016年,刘欢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其他生意,专程来到牛场附近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一天24小时和牛待在一起,观察牛的饮食和健康状况。

    从小生活优越、没干过农活儿的刘欢,吃东西开始不讲口味,连穿衣打扮也不再像以前那么讲究,像变了个人。每天,他自己洗衣做饭,割草喂牛,闲暇时学习摸索打针、防疫、驱虫等技术。短短一年,他从160斤瘦到120多斤。

    “遇到不懂的就上网查,一些复杂的问题通过微信请教专家。”刘欢说,在专家隔着屏幕的指导下,他还尝试给母牛接生。一次,有一头母牛在生产时子宫脱落大出血,在场的很多人都认为母牛和小牛都保不住了,但刘欢冷静地按照专家教他的步骤,成功接生。

    与牛相处期间,危险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次,刘欢在拴一头公牛时,刚把绳子套在牛角上,那头公牛却突然失去控制乱跑起来,绳子的另一端刚好套在了他的脚上。情急之下,他只能死死地抱住围栏的钢管,一人一牛相互僵持着,一分钟后,那头失去控制的牛突然放松了一下,他才找到机会解开了绳子。因为这次事故,他的脚被勒出了一道很深的伤痕,到现在都无法恢复。

    除此之外,刘欢还时常要面对来自大自然的考验。合浦县白沙镇离北部湾只有几公里的距离,几乎每年都会遇到台风。每次台风来袭,对养牛场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刘欢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的夏天,一场台风来临的前夜,为了应对台风造成的停水停电,他和工人必须备好三四天的草料。

    当时,倾盆大雨已经持续了好几天,路面湿滑,运草料的车无法进入到牛场的牧草基地里,只能靠人工搬运草料到停在基地外的车上,然后再用车将其运回牛场。冒着大雨,刘欢和工人们一起,把所需要的大量草料从基地里背出。

    虽然基地到停车的位置只有500米左右的距离,刘欢和工人们却从早上开始,不断搬运着草料,在这段路上来回奔波。深夜,搬运工作结束后,刘欢浑身上下都已经湿透,他还要抢在停电之前,和工人们一起把草铡碎。完成所有工作回到家时,已是夜里12点多了。

    “有的时候我都佩服我自己,不敢想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刘欢笑着回忆说,他很庆幸自己曾经历过一些磨难,让现在的他“什么困难在面前都不会怕,也不会退缩”。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刘欢决定在村里发起成立博海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开始,村民们对合作社都采取观望态度,后来在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支持下,刘欢和贫困户、政府及金融机构签署了四方协议,让村民以小额贷款入股的方式加入进来。

    目前,该合作社共纳入了38户贫困户。其中20户贫困户通过政府提供的5万元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每年可以享受5500元的分红和日常工资待遇。

    为了更有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合作社还推行“借牛还牛”的新模式,即把小牛和一部分母牛发放到村中贫困户或者非贫困户手里,让村民代养,养到一定周期合作社会根据牛的增重量,按照市场价进行回收。为了保障牛在村民手中健康成长,合作社会派工作人员全程跟踪,定期对牛进行检查,排除疾病威胁,同时也会给村民传授专业的养殖知识,进行专业的指导。这一模式的出现,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为贫困户增收提供了新渠道。

    现在,返乡创业的刘欢成了白沙镇新村村民公认的“致富带头人”。白沙镇副镇长刘伟告诉记者,新村精准扶贫成效显著,2017年成功脱贫摘帽,今年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3%。

    2018年,刘欢共销售100多头牛,利润达30多万元。对于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规划,刘欢在心中已经勾勒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蓝图。他表示,会继续扩大养牛场的规模,同时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在销售鲜牛肉的同时,也会对牛肉进行深加工,制作成牛肉干等产品,注册品牌商标,发展电子商务售卖附加值产品等,让白沙镇新村的牛肉走上更多百姓的餐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 实习生 赵梦琪 梁秋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5月21日 11 版

国际学术期刊上有了中国创业者的姓名
瑞幸火速上市 中国为何兴起咖啡热
曾经一身名牌 如今地道“牛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