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4人用AR技术领略莫高窟风采;一分钟,东方1-1气田可产气约90立方米;一分钟,‘天河三号’可运算6000亿亿次……”不久前,这段名为《创新中国一分钟》的短视频在互联网上刷屏,简洁而直接地勾勒出我国的创新风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确定改革坐标,发挥创新引擎的强大带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而在这一过程中,创新不仅是社会共识,更在扮演重要角色。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第二艘航母出海试航,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生动展示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不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至于深圳前海生机勃勃、上海张江活力四射、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更蕴藉着创新驱动发展的深沉内涵。
如果说一开始世人关注的是经济“有没有”,那么当前这个阶段则更要关心经济“好不好”。换言之,没有创新的发力,我国经济就不可能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而实现从“有”到“好”。那种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粗放式发展等模式的经济难以为继,也不可能为继。创新驱动发展是事半功倍的发展,是效率更高、品质更高的发展,也是更有动力、更含潜力的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明确提出的发展要义。无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乃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贯穿其中的就是“创新”二字。如今,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深度改造着我们生产生活,更需要深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自觉,重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培植创新文化,而培植创新文化的关键则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提供激励。从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完善执法力量,到加大执法力度,显著提升违法成本,这几年我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迈上了新台阶。
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制度安排下,公众的产权意识大幅度提升,拥有知识产权的自然人和法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高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54.2万件,增幅显著。从知识产权创造水平稳中有进,到发明专利质量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再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的进步令人欣喜。国际社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信心也在持续增强。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量和拥有量均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联系到我国取得的核心知识产权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随着创新主体不断释放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朝着更好势头迈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才能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让创新之花结出更多产业之果,才能照亮经济发展的前途。进而言之,我国经济不仅要“长个子”,更要有伟岸的“体形”,有健健康康的“体魄”,而这就需要通过创新来培根铸魂,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助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便可迎来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变人才优势为创新优势,化创新热情为发展行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有足够信心推动中国经济走得更稳健。
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