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9年05月2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金钱永远没有资格定义感情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5月23日   02 版)

    如果要问:当今社会,什么类型的节日最多?多数人的回答恐怕都会是“情人节最多”。不知从何时开始,“情人节”的概念越来越宽泛,花样也越来越繁多。2月14日是传统的西方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则是“中国情人节”,3月14日是从日本舶来的“白色情人节”,而5月20日,则是由“我爱你”转化而来的“谐音情人节”……为此,有人调侃道:今天的年轻人几乎能把每个特殊的日子都过成情人节。某种意义上讲,这句话并没有说错。

    近几年来,也许是因为人们对那些更传统的“情人节”有些审美疲劳,刚刚过去的“5·20”,可谓是众多情人节中的“当红炸子鸡”。每到“5·.20”前后,年轻人的朋友圈都会成为大家花式“秀恩爱”的场域,而在各种“秀恩爱”的方式之中,最为流行的“秀”法,又非“520红包”莫属。一时间,沉浸在甜蜜爱情中的年轻人,或为自己送出了“520”而骄傲,或为自己收到了“520”而自豪,身处其中者好不幸福,旁人看来好不热闹。

    年轻人能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之间,为这样一个并非公休假日的日子赋予一层甜蜜的色彩,按理说并非坏事。情侣之间互相发发红包,开心一下,也算是个增进感情的小小契机。然而,令人无语的是:每一年的“5·20”前后,都有一些年轻情侣要为了“520红包”争吵不休,甚至反目成仇、一拍两散。此等情景,让小小的红包从增进感情的黏合剂,变成了感情破裂的催化剂。这让人不由地感慨:年轻人不仅能把任何日子过成情人节,也能把任何情人节都过成“分手节”“友尽节”。

    说起这些因红包而起的纠纷,往往令人哭笑不得。有些人因为自己给了对方红包,而对方没回发红包而生气;也有些人因为恋人只给自己发了52.0元,不及旁人发的520元大方而生气;还有人因为对方一开始没想起来发红包,自己提醒了之后才发而生气……原本用来表达爱意的额外馈赠,在攀比中竟然变成一套处处都是高压线、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复杂规矩,难免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甚至为此身心俱疲。

    说到底,那些为了红包而吵架的年轻人,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那就是他们找错了衡量感情的标尺,把金钱当成了爱的标志。虽然有“我看中的是对方有没有诚意”“对方不该令我失望”等一系列听起来与金钱无关的理由,但归根结底,让他们感到难过的直接原因,终究是“对方没有给我打钱”。

    第一个想到用红包表达爱意的人,无疑是抱着真挚的感情送出红包;第一个收到红包的人,想必心中也充满了感恩的惊喜。但是,当这种行为不断被模仿,以至于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人们的心态便难免发生变化。在他人行动的影响之下,人们心中难免生出嫉妒与攀比的心态,而红包的有无、大小,正是滋生嫉妒与攀比情绪的培养基。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之下,许多人都被虚荣迷住了双眼,他们不再看得到原本蕴含在红包之中的真挚感情,反而把对方的馈赠当成了天经地义的义务,甚至倒果为因,将馈赠本身当成了感情的标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是年轻人不看重感情,而是他们错误地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其实,爱情也好,友情也罢,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羁绊,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最难以说清的东西。命运的神奇安排,不期而至的默契,气味相投的氛围,患难与共的经历……是这些神奇而难以捉摸的东西,构成了我们最宝贵的感情,相比之下,红包里的数字又算得了什么?金钱固然人人都喜爱,人人都离不开,但金钱本身永远没有资格定义感情,这是每个人都应学习的。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5月23日 02 版

不以民族情绪对抗民族情绪 任正非实力圈粉
​创新增强中国经济的体魄
家庭暴力受害者需要更坚实的后盾
金钱永远没有资格定义感情
职场不是秀场 形式主义加班拖垮年轻人
Vlog流行,年轻人的网络社交悄悄改变
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