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可以说已成为青春期家庭矛盾爆发的一大导火索和催化剂,以至于不少父母“谈网色变”,尤其面对子女的过度上网问题甚至恨不得“原地爆炸”。也因此,很多家庭矛盾随着子女青春期的到来,在初中阶段便“升华”到白热化的阶段。
正如腾讯副总裁姚晓光在近日由腾讯发起的DN.A计划(即数字原住民计划,DIGITAL NATIVES. ACTION的简称)联合“阳光朋辈”计划公益组织举办的网络素养公开课上所说,“这代孩子更懂网络了,但父母更焦虑了,这种焦虑又加剧了彼此之间的冲突。” 在网络问题上,亲子双方如何重建信任,这堂公开课也给家长开出了“药方”。
“孩子作为使用网络的主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学龄前阶段的儿童,他们的行动、表现更多取决于家庭教养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权威型的家长对孩子培养良好习惯最为有效;到儿童发展中期,即6至12岁,孩子的自主性会有所提高;孩子在12岁以后进入青春期,不仅是自主性越来越强了,而且开始叛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高文珺说,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的这些变化是很正常的成长过程。
也正因此,“小时候孩子会比较听父母的话,但中学阶段的孩子就没那么听话,加上孩子的诉求会和父母的期待有阶段性的差异,这时冲突发生。”深圳中学心理老师、“阳光朋辈计划”公益项目发起人王新红认为,家长首先要理解他们的变化以及他们对网络的需求,同时要信任他们,“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所做的事并不都是‘一次就正确’,他们自己也在不断探索和试错。家长在这一过程中,要保持一种信任的态度,并将这种态度落实在每一次和孩子的互动中”。
在姚晓光看来,“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每个孩子都有自主发展的潜能。在网络素养教育上,不应该把我们的认知灌输给孩子,而是要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他表示,其实很多孩子在上网过程中会自己不断作选择,会与自己作斗争,“人的成长需要试错,掉进‘坑’里是非常有意义的。家长选择相信他们,是给他们的成长留空间,但是家长要划好范围,不能让孩子掉得太深”。
除此之外,父母与孩子如何达成有效的亲子沟通?高文珺建议,家长要尽量克制自己的焦虑情绪,因为“在焦虑状态下,我们表现出来的管理方式不是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所以家长不要把这种焦虑的情绪带到和孩子的沟通中”。
“我们要和他进行积极的、细细的沟通,这样才能和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再采取一些有技巧的引导方式,比如与孩子共同约定上网时间,推荐给孩子一些更有趣的学习、娱乐等资源,孩子会更容易接受。”高文珺举例,有位父亲尝试和自己沉迷于网络的女儿一起在线学英语,结果他女儿很喜欢这种形式,于是平时玩手机的时间变成了两人在线学英语,“所以说,对孩子的引导不是‘围追堵截’,而是要授之以渔,教会孩子合理地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成长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
对此,姚晓光也深有同感,“我们在数字时代离开网络很难生存,家长要以开放的心态鼓励孩子用好网络,但一定要用之有度。同时,就像DN.A公开课曾提出的口号‘不插电的陪伴,每天一小时’一样,父母也要学会放下手机,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与此同时, 姚晓光认为,在网络使用这一问题,父母选择相信理解孩子,“孩子也要用具体细微的行为证明自己可以做到自我管理,以行动展现自己在网络运用中的一点点进步。父母看到你表现值得信任时,自然就会把更多空间留给你”。
王新红建议学生,在与父母沟通上网问题时,可以主动列出一个清晰计划,如一天中的哪个时间段可以玩游戏、上网等,并且遵守计划,列出目标,这样父母关于上网的唠叨和暴躁程度会显著下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