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6月0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中国足球少年黄威的“二次留洋”史

实习生 刘俞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6月04日   04 版)

    黄威在比赛中。黄威/供图

    进入葡萄牙最高级别联赛球队吉马良斯,对“二次留洋”的黄威来说“完全是超出预期的全新挑战”。不过,被编入B队的中国男孩得先在葡甲“混出名堂“,遗憾的是一个赛季下来他仅出场1次,外人言语唏嘘,他却笃定“这说明不了真正的实力”。

    终于成为梦寐以求的葡超球队一员,接触到更高水平的足球环境,不是没有代价,黄威知道很难,“但没想到这么难”。

    10年前,17岁的少年独自走上留洋路。在那以前,黄威的生活里几乎只有足球,后来到了法国梅斯青训营,他似乎发现了“另一种生活”。他特别羡慕队友“训练时享受足球,不训练时享受生活”。比如,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仅1个半小时的训练中,然后把自己打扮得很帅,结束训练后就去接女朋友一起吃饭。

    但对于“异乡人”黄威,“享受生活”谈何容易。刚到法国正值最冷的1月,他至今还能“还原”那天踢友谊赛的画面——外面下着大雪,自己一身精干打扮,不懂穿保暖衣、不懂在脚上套塑料袋保暖,结果一上场就被“冻傻了”,只能眼睁睁看着球从脚边一滚而过,不知怎的,脚就是迈不出去,身体麻木到反应变慢,连睁眼都费劲。

    那天过后,教练和队友质疑:“是不是来错人了?”黄威也瞬间没了信心,“整个人都蒙了”。因为这场比赛的表现,17岁的他被“降”到15岁组接受训练。

    好在调整过来后,黄威逐步适应了“洋玩法”,抱着“要踢上主力”的想法度过了在梅斯的训练生活,那3年里,带着一股子拼劲儿和学习的态度,他融入了欧洲足球,职业生涯也从此拉开帷幕。

    从法国刚到葡萄牙,黄威在本菲卡光明球场看了一场主队和巴塞罗那的欧冠比赛。在能容纳6万人的球场,他的位置在前10排,距离和角度好得可以观察梅西发角球。一个想法侵占脑海,“如果能在这个球场踢一场比赛,我死而无憾。”不承想,因为一场阴错阳差的友谊赛,葡超豪门本菲卡相中了他,去光明球场踢球的梦想如愿以偿。

    从一开始,黄威压根儿没敢想自己究竟要踢到哪一步,“去本菲卡我想都没想过。”对他来说,那段经历顺利得像一场梦,“没有丝毫动摇,有这么一个机会赶紧往前冲就完了。”他的表情像是一个被幸运大礼包砸中的小男孩,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能进本菲卡,我真的不顾一切了,哪儿有什么顾虑。”

    突如其来的惊喜,让黄威用尽全力去拼。在他眼里,他和梦想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只要从B队升上一队就能踢欧冠。”

    “一步登天”让黄威掉进自己搅动的压力漩涡中,一切都来得太快了,他还没准备好迎接这份惊喜,他越来越难捕捉到踢球的快乐,连踢主力都不能让他享受其中。黄威确实不敢放松,他时刻能感受到,刚拿完欧青赛冠军的葡萄牙国青队队长,还有一水儿国青国奥悍将正在板凳席上死盯着他,这让他心里发怵,害怕自己一个失误就被顶下来。

    竞争如乌云压顶,黄威选择加盟葡甲球队法鲁人,那是他“过得最舒服”的一段日子。短短半年,那个赛季除了被红牌罚下,他几乎打满全场,他深刻体会到“被球队需要”的感觉,也得到教练“再练一练可以成为葡超球员”的期许。

    黄威和本菲卡昔日队友林德洛夫的梦想就是一起去曼联。而现在,已经是曼联球员的林德洛夫梦想成真,黄威却因分叉路口的一个抉择,走上了另一条路。

    在上海申鑫的两年,黄威在法鲁人的“高光”一下消失不见。“当时情绪落差真的太大了。”原本抱着回国效力的远大理想,一心想要把“学成归来”的训练成果付诸于中超赛场,不料,球队降级,自身伤病不断,留洋回来的黄威成了队里的“小透明”。

    重返葡萄牙的决定几乎是瞬间完成。在申鑫踢不上球的黄威在电视上看到林德洛夫正征战欧洲杯,昔日队友在世界瞩目的大赛中大展拳脚,隔着屏幕的自己却只是一个观众,“感觉我之前的路没走完,不想让自己落得太远”。

    进入葡甲球队莱雄伊什,黄威一直很争气,他期待用一场比赛证明自己。波尔图巨龙球场的葡萄牙联赛杯赛,因为主力球员受伤,他本以为作为替补的自己将有机会登场,如果能踢好,一球成名也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转念一想,“毕竟我一个踢中卫的,哪儿有这么多一球成名?”

    黄威实在想踢上那场球,给自己的足球生涯翻个篇。赛前,他用手机拍了一圈球场,做足了准备活动,但残酷的竞争不会让人喘息,主力队员同样舍不得这场比赛的机会,选择带伤上场。黄威的愿望落了空。

    独在异乡的中国球员,在争取上场机会时需要一颗大心脏。同一个位置,同样是水平不相上下的球员,教练的首选一定是本国队员,其次是阿拉伯球员或黑人选手,考虑亚洲队员时,日韩选手靠前,最后才是中国球员。

    除了得适应这样的“顺序”,丁点儿失误就会被替换、有时还得为输球“背锅”……这样的生态,对中国球员自身努力提出极高要求,但偏偏最终为人知晓的又是“只踢了一场”的信息。“因为只获得一次上场机会就定义球员不行。”黄威不赞同。

    在风里摇摆的自信和野心,成了黄威的救命稻草,他必须把它们当成利剑,去和现实博弈。

    “既然都出来了,为什么不再试试葡超?”尽管,黄威很明白,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在葡超球队站住脚,“一个曾进过巴西国家队,一个现役哥伦比亚国脚,还有的踢了几百场英冠……”这些人,他知道自己比不上。可设立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更加零星的出场机会,以及更加拼命的追赶,他“超没底”,但谁能控制住他内心“得往上走”的声音呢?

    去吉马良斯B队,黄威本打算给自己留一条继续踢葡甲的后路,不料葡甲改制后的规则是,23岁以上球员每场比赛只有一个名额,他连葡甲都很难踢上。近一年里,他的上场机会少之又少。

    看得见差距,觉得“是件好事”,但差距真赤裸裸地出现时,黄威又常给自己“找不痛快”,一个小失误就让他自责半天,就连日常训练中因为一脚球没传好,都能让他一整天郁郁不乐。

    压力和野心在拼刺刀,但没有开解的良药。黄威需要时间来缓冲,不得不承认,“没有机会”一度成为他那半年的心理阴影。

    他去淘宝上找了心理医生,想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和人聊聊心里话,可方案最终作废,他需要的其实是一个能够面对面坐下来和他聊天的“朋友”,于是他在当地找了一个心理医生,帮助自己分散注意力。他还尝试过自己做饭,用大把的时间花在做甜品上,偶尔也做点排骨“犒劳”自己。

    自我激励的办法还有很多:把励志的名言打印出来贴在墙上、认真读完好几本讲成功学的书、在朋友圈和QQ空间积极转发“鸡汤文”,甚至自己发状态鼓励自己“要加油、要继续拼、要控制自己”。他还有一本无论天南地北都带着的“日记本”,记录了他从15岁以来的自我反省、心得,还有各种激励自己的随笔和摘抄总结的“鸡汤”。其中,初中班主任说的一句话“气定则心定,心定则事圆”,被他写在日记本的扉页,直到现在,当心烦意乱时,他也试图用这句话让自己平复心情。

    生活在葡萄牙的小城市吉马良斯,黄威难免觉得压抑且枯燥。整座城市只有两个商场,屋稀人少,生活无聊到当地年轻人都往外跑。他不愿意花40分钟开车去附近的波尔图吃一餐美食,宁愿待在家里,饿了就下楼打包一份牛排。黄威自称自己是个健谈的人,但那段时间,他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我感觉跟别人说话都累,不愿意和别人聊天”。

    一场漫长的心理战后,他想通了。现在的黄威觉得自己应该享受当下,抛弃那些“我曾经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我必须怎么样”的念头,“只要能踢上球,在哪里过怎样的生活都无所谓”。

    害怕偶尔还会不时窜出来,毕竟,随着年龄增长,机会越来越少。他跟自己对话,“只要努力,教练有一天会给机会”“至少今年来说,我不遗憾”。

    第二次“留洋”,黄威不想也不敢再给自己留遗憾了。在他看来,曲折的经历也是一种成长,“不管今后做什么事情,再遇到挫折也不会没有心理准备,也知道如何去处理。”

    现在,黄威在国内的队友全都升级“当爹”了,他却依然在梦想的大海上浮浮沉沉,他说不好漂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但他清楚看得见彼岸的光。

    “回国是一定的。”从小就被父亲教育“要为国争光”的黄威,去年年底入选国足集训队,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让这个“漂”在海外的中国男孩在踢球的路上更加坚定,他觉得自己有实力和潜力,只要再耐心一点、努力一点,等待的机会随时到来。当然,他也做好了“机会缺席”的准备,“努力过,付出过,我可以昂首挺胸地回国,不留任何遗憾。”

    本报北京6月3日电

实习生 刘俞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6月04日 04 版

“归化”来了!国足冲击世界杯有了新帮手?
中国足球少年黄威的“二次留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