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有一种职业,必须24小时全天在线,一年365天无休吗?不管你身体舒不舒服,心情高不高兴,也没有迟到早退请假——这种职业叫全职妈妈。”这是热播剧《我们都要好好的》中女主人公的生活,也是该剧编剧王伊的亲身经历。
2012年,王伊生完孩子,2014年,她开始着手写这部剧。这期间,她当了两年全职妈妈,遛了两年娃。“那种感觉十分清晰。你不再是你,你的代号是××妈妈,别人对你的评估全是孩子的风吹草动。”王伊说,“以及,被催二胎,似乎这样的人生才算完整。”
全职意味着,所有时间、精力、情绪、喜恶,都用来做一件事——“妈妈”。见过太多全职妈妈憋出内伤,王伊想写一个正视自己需求、勇敢走出去寻找自己的妈妈,所以,在《我们都要好好的》中,女主名叫寻找,寻找出走了。
140年前,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中,娜拉离家出走,被誉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 但鲁迅又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说,娜拉或者其实也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社会发展到今天,王伊笔下的寻找没有堕落,也没有回来复婚,她不但完全可以养活自己,还有理想和抱负,在职场上有所作为。“我想用这部剧回答鲁迅先生的疑问。”王伊说。
为写这部剧,王伊做了很多采访,采访过程和剧本一样精彩。
有一次,被采访的两口子开开心心地带着孩子出来跟她吃饭,等聊完这个故事,气氛变了,他们开始用剧中人审视自己。妻子特别理解且同情寻找,认为自己的丈夫跟向前几乎一模一样。接着,妻子一拍桌子,拉着脸指责丈夫:常年不着家,有事儿就躲,赚俩钱以为自己了不起,把我娶回家就为了生孩子、当保姆……这时候,王伊只能心怀愧疚地去埋单。埋完单去送这一家人时,他们已经把战场从餐厅转移到车边,继续吵……
从此,王伊不敢一对一对请了,开始一对一行动。她跟最开始触动自己的邻居聊天,邻居的丈夫是企业高管,两人结婚4年生了两个孩子,邻居在家当全职妈妈。她们的交情始于一起遛娃。当年,邻居曾语重心长地劝王伊赶紧一鼓作气生二胎,当给她讲完这个故事,她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劝王伊放弃生娃,赶紧回到书桌旁。
而在采访男士的时候,情况就更复杂了。有一次,王伊约了一位律师,他很忙,费大劲才把他请出来,特意找了个环境清雅的地方边吃边聊。当听到老婆不干了、把孩子扔下不管了的剧情设定,他放下筷子,黑着脸问王伊:“这不是毁约吗?说好了结婚就是我赚钱养家,她在家带孩子。我把钱赚回来了,这代表我已充分履约,她凭什么不干?”
大律师一脸正义,王伊顿感理屈词穷。于是,这顿饭的下半场,就成了他言辞凿凿地奉劝王伊应该写一写男人赚钱养家真辛苦的故事。最后,大律师跟王伊说:“你要写这样的剧,我绝不会看,也不会让我老婆看。”
《我们都要好好的》播出后,引发了关于“丧偶式婚姻”“巨婴式丈夫”“诈尸式育儿”等话题的讨论。王伊说,在剧中,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男主的价值观——以成败、财富、地位论英雄的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女人走进婚姻、成为母亲,生完孩子仅仅是开始,漫漫的育儿之路走下来,别人好不容易站稳的职场,怎么可能让你想回来就回来?那以向前的价值观来评价,女人注定不能成为“英雄”。
这部剧播出期间,王伊一直在看网上的弹幕,发现争议很大,共鸣者居多,讨伐者也有。最大的共鸣就是,寻找和向前吵架,台词简直与自己跟老公吵架时一模一样,甚至有观众发出“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感叹。
王伊说:“从70后到90后,看完大多深有同感,因为他们还具备反思的能力和意识。如果年龄更大一点,可能会认为拥有一个提款机式的丈夫没什么不好。这10年来,结婚率走低,离婚率走高,新婚夫妇生孩子的意愿越来越低。但成长与离婚是两个问题,离婚未必会成长,成长未必要离婚。”
在剧中,两人离婚后,寻找穿着平底鞋走向职场,跌跌撞撞终不悔,向前遭遇职场断崖,最终破产回家带娃。这样换位人生的设计,为彼此提供了很好的反思机会。至于复婚,就这部剧而言,确实有不少观众希望他们复婚,理由很简单——为了孩子好。
王伊认为,孩子是有权利知道生活真相的,而且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聪明、敏感、坚强,“这样等到他长大后,面对自己的情感与婚恋时,他才不会进死胡同,因为他早早知道,生活其实是有选择的。”
最终,寻找在职场找回自信,也很快意识到母职缺失,她没有一味去做女强人,也没有重返家庭。娜拉出走后的结局,在这个时代,有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为宽容与温和的价值观。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