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了很久,终于再次见到这群可爱的孩子,瞬间想起了我去年支教时的点点滴滴。”今年“六一”儿童节,合肥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合工大”)研一学生金致含盼来了一批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乡学子。
5月30日,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组织支教点丹寨县长青第二小学和剑河县芩松小学的19名师生来到合肥,开展“学子梦,皖黔行”游学活动,大伙走进高校、博物馆、高新企业参观,分享感悟。作为合工大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金致含也来到现场,陪一年未见的孩子度过“六一”儿童节。
2018年6月,金致含支教期间,配合学校安排,将当地17名师生接到合肥参加活动,让第一次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开阔眼界。自此,该游学活动成为该校研支团每年的“必备项目”。
合肥工业大学自2013年首次组织研究生支教团奔赴西部开展教育扶贫以来,已有6届共56名队员在当地奉献青春汗水。近年来,支教团工作模式愈发成熟,育人成果不断涌现。“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已成为该校每一位支教研究生的心声。
2017年夏天,金致含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长青第二小学的校门,从此与这个小小的乡村寄宿制小学“结缘”。
“同学们带着新奇的眼光看着新来的老师。”初到山区,为了多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方言,金致含常常向当地教师取经。
金致含承担六年级(1)班数学、科学和体育课教学任务,并担任班级辅导员。金致含发现,孩子们的基础差别较大,有的同学连乘法表都不会背。金致含说,那段时间,自己柜子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糖果,用来奖励平时上课、作业有进步的同学。
“有的孩子穿着不合身的大件衣服和鞋底脱胶的鞋子,让我们不禁想去学生家里看看。”金致含说,他们放弃周末时间,翻山越岭,去过20多个自然苗寨。
奶奶患病,成绩优异却辍学打工,供弟弟上学的哥哥小兵;自小父母失联,靠亲朋接济长大的小燕和小英……走访过程中,金致含和大家听到了不少感人的故事。
支教团通过实地家访,收集资料,发起一对一助学计划,结对帮扶超过40名学生。2017年10月,金致含还拿出自己本科期间的两万元奖学金,在当地两所小学设立奖学金。
2017年9月10日,是金致含人生中第一个以教师身份过的教师节。当天,孩子们送上精心准备的纸花。“孩子们推推搡搡涨红了脸,也不好意思说一声祝福,还偷偷在我办公桌上留下几个山核桃。我感受到了他们最诚挚的情意”。
课外活动时,金致含会给低年级的学生折纸飞机、纸青蛙;每次吃饭时,他会和学生们一起说笑;平时不怎么运动的他,也开始和学生们一起蹩手蹩脚地打篮球。
2017年11月,学校里举办运动会。拔河时,当时一共有25人的六(1)班,全员上阵。三局两胜的比赛,好不容易撑到第三局,一些孩子有点疲惫和泄气,低着头不知所措。
此时,一个平时并不起眼的苗族小姑娘王云珍突然说:“我们要做最好的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就行!”金致含愣了一下,这正是他开学时写给大家的寄语,没想到孩子们一直记在心里。
在一次考试前,金致含许下一个小承诺:谁数学考到95分以上,就请谁去县城吃大餐,这对平均分在及格线徘徊的孩子们来说可不容易。成绩出来后,班上有一个叫王贵城的男孩真的做到了,他也享受到了同学们垂涎的汉堡大餐。
让金致含惊讶的是,打那以后,平时调皮不已的王贵城,成绩一直稳定在前列,还在年级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金致含感慨道:“孩子们身上表现出一点小变化和进步,我都会觉得,这一年的付出是值得的。”
在2018年7月的毕业典礼上,金致含给班上每个学生都准备了礼物:一个牛皮纸信封和全班合影照片。他在信封上填上自己的地址,“我希望,无论大家今后成长中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够将信寄来,与我分享”。
“你的小愿望终于达成啦,有什么好奇的或不懂的,尽管问我。”6月1日,在合肥游学活动的现场,该校现任研支团团长马文婷拉着班级学生王元冰的手说。
“我第一次坐地铁和高铁,也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高科技产品。我以前不知道‘大学’代表什么,这次来游学以后,我决定以后一定要上大学,走出大山,做一个优秀的人。”11岁的王元冰说。
马文婷负责丹寨县长青二小四(1)班的数学、科学、音乐和实践教学。“来支教的第一节课,我和学生聊起以前的老师,他们告诉我,很想那些哥哥姐姐。我隐隐担心,以前的老师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会不会不喜欢我。”马文婷回忆,相处久了才发现,这些顾虑是多余的。自己每天吃饭、学习、休息都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很快接受了他们。
“有次王元冰生病,父母有事不能赶来学校,我和学校老师陪她去医院,学校老师开车时,她一直认真望着窗外的景色,若有所思。”马文婷回忆,当汽车经过高速路口,看见路旁的霓虹灯,王元冰惊喜地喊:“老师,你快看!好漂亮啊!”
“她的语气很激动,那一刻,我的心被触动了。霓虹灯对我来说很常见,对她来说却是难得的美景,她应该很少外出,没见过这么美的灯光。”马文婷说,王元冰常说,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长大后能走出大山,努力工作,回报父母和爷爷奶奶。
“接过学长学姐的支教接力棒快一年了,我渐渐理解了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不舍。我们快要离开了,孩子们也常问,老师你们可不可以不走,能不能一直教我们?”马文婷说,她想尽可能多陪伴这群可爱的孩子,和他们一起成长,书写精彩的支教故事。
周慧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海涵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