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一空气质量监测站附近农田禁止使用收割机”事件,近日,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坚决反对环保形式主义,严防“一刀切”现象,坚决制止各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众所周知,收割机割麦一般都会带来扬尘,但一边是已经出现倒伏需要抢收的70亩麦子,一边是为了保障离麦田不远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的检测数据,到底该如何选?在常识看来,这本不该是个两难的问题。毕竟收割机割麦是大势所趋,如果为了保障数据的好看,就置农民的正当权益于不顾,这确实是种值得警惕的官僚主义。
目前此事已算得到基本解决:不仅当事村民的麦子用收割机顺利抢收了,当地上级部门也下发紧急通知,强调反对环保形式主义,严防“一刀切”。但一个原本的常识问题,却需要经过媒体关注,上级敦促才能解决,这里面的某种治理逻辑的扭曲,更值得深思。
说到底,当地有关部门之所以完全无视具体情况,要求村民禁用收割机,是为了对环保监测数据负责,而本质上是对上级负责。所以自然认为村民的一切行为都该无条件为数据让路。环保监测数据当然重要,但是,如果数据的取得,是通过对正常的生产活动的不当干预而“制造”出来的,数据再好看,其真实价值到底在哪儿?特别是这起事件中,如果不是麦田离监测站比较近,当地还会如此禁用收割机吗?这让人想起此前一些地方直接对监测数据动手脚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说,如果对监测数据的维护,“严格”到收割机都不能用,并着重对监测站附近的区域进行针对性“净化”,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作弊。那么,在纠偏这起个案的同时,上级部门也应该考虑对各地监测数据实际产生过程予以必要的监督,考核上不能只看最终的数据。
另外,只因为监测站靠近村民的麦田,就一纸令下要求村民禁用收割机的做法,或也再次凸显了基层环保治理当中的某种“欺软怕硬”的官僚气息。曾经一些地方出现的工人夜间燃煤取暖竟被行政拘留、洗车场被关停等环保执法现象,都引发不小的争议。而与此对应,一些大企业的违规排污现象,却又似乎屡屡难以做到有效治理。对比之下,难免引发社会对环境治理“看碟下菜”和“欺软怕硬”的质疑。正常的治理,就应该一视同仁,突出重点,根据污染的大小进行整治,而不应该有选择性的执法。当前环保治理正进入攻坚阶段,应该避免一些地方为了追求“达标”“速成”而“抓小放大”。
环保的归环保,征地的归征地。即便是村民私自占用耕地种植小麦,也并不能洗白为了监测数据就禁止村民用收割机割麦的欠妥。目前这一不当行为当地已作出了纠正,但愿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