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将武警安徽总队宣城支队执勤二中队与现代世界隔开。
中队的前身是解放军第34军100师300团9连,1983年中队换防至绩溪县金沙镇,担负国家储备物资的武装守卫任务。
他们是武警安徽总队唯一一个驻守在深山里的中队。来到这里,手机就会显示“无服务”,营区的楼房盖起来后,官兵们才在四层顶楼学习室的第三扇窗户边找到一个信号点,把手机放在那里,等上5分钟,勉强才能收到一格信号。
原中队长张立臣记得早年住平房时,官兵们为了找信号,把手机放进塑料袋,再用绳子吊到院里最高的一棵老树上。每年春节,谁要和家里打电话拜年,就会把免提打开,整个营区的官兵在树下站成一排,接通后一齐大喊:“爸、妈,新年快乐!”
“不然太高了,一个人在下面说话听不见。”张立臣笑着回忆说。
深山里的生活艰苦,却不平淡。山里毒蛇很多,竹叶青、五步蛇、金环蛇、银环蛇……有时候,一次执勤任务路上能看到五六条。早些年中队住宿条件简陋,天气转凉后,蛇会往官兵的被窝里钻。2009年,战士王红强就曾在睡梦中被钻进被子的毒蛇咬伤,战友们把他送到山下急救所时,他已经重度昏迷了。
中队两个营区大门边的黑板上,都写着“小心蛇虫”的提醒,克服对蛇的恐惧是新兵来到这里要过的第一关。张立臣曾在一个清早推开宿舍门,不小心把裹缠在门外把手上睡觉的毒蛇碰掉在地上。
慢慢地,官兵们学会了“视若无物、避让不理”的共处之道。“蛇太多了,也就习惯了。”王红强提起被蛇咬的往事已经波澜不惊。
但官兵们知道,他们驻守在一片红色的土地上。红军长征后,项英带领的游击队,就是在这里打了4年游击,才有了后来的新四军、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红色基因被一代代官兵传承下来,建队换防以来,宣城支队执勤二中队连续35年被总队表彰为“执勤工作安全无事故单位”,先后8次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30次。
中队官兵驻守的范围很广,几乎一整座山都被划为军事用地。要去山外一趟,需要半夜爬起来,赶山下7点一班的车去县城,但不能停留太久,因为县城回村子唯一的一趟车发车时间是中午12点。
山外通到中队营区的唯一一条山路是单行线,车辆如果要调头,需要开到一个固定的山坡上,那里有块稍大的空地。每周一、三、五,山下的送菜车会开进来,停不多时就走。2008年驻地遭遇雨雪冰冻灾害,大雪封山好几个月,大家吃完了所有的储备粮,没有执勤任务的官兵就步行去山下背粮食,山路湿滑,运一趟粮食不知道要摔多少跤。
张立臣曾试图带领战士们自己种菜。他们开垦出菜地,却发现山里日照时间不足,蔬菜长势不好。让人惊喜的是南瓜,有战士随手撒的一把南瓜子,竟然意外地种活了。从此,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南瓜精神”经常被官兵们提起。
在外人看来,大山深处的日子似乎太枯燥了。但每年退伍季,要离开中队的老兵都会抱着战友和自己养的军犬依依不舍。战士们还看到过1983年第一批换防驻进深山的老兵重返中队,他们已经70岁了,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在山路上,告诉后来的年轻人,这一片菜地原来是中队的厨房所在地,那一片球场原来是训练的地方。
让张立臣印象最深的是老兵的一句话:“这是我驻守过的地方,爬也要爬回来看一看。”
在他看来,这是一代代官兵传承下来的感情,他们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寄托于山,寄托于水,“上战场杀敌、流血牺牲是忠诚,守好三尺哨位也是忠诚。”
一代代官兵守卫在这里,建队多年来,中队无一人申请调离。如果没有媒体报道,很多人不知道大山深处还有一支这样的部队,“知不知道我们并不重要。”张立臣望向远方说,“祖国需要我们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守好自己的战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郑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