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系列措施,我们实现了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三个回归’。实现了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好、服务好、医德好和群众满意、医生满意、政府满意‘三好三满意’的改革目标。”贵州省福泉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曾薇说。
6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展情况和2018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典型经验。安徽省铜陵市、陕西省延安市、贵州省福泉市分别介绍了各自经验。
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锋表彰与奖励并行
安徽省铜陵市创新实现医卫协同。发挥公立医院人员、技术、品牌等优势,横向建立“医疗+公卫”跨部门协同机制,成立医防融合指导中心,纵向由公立医院会同公共卫生机构专家下沉到社区,与全科医生共同组成医防融合工作指导组,实施高血压等慢性病人群医防融合项目,慢性病患者基层就诊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对标公立医院改革目标要求,紧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延安市副市长张建波说,“2018年,延安市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9.65%,今后,将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改善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提升医疗服务的条件。强化监管主要是着力抓好治疗过程、医保资金使用、药品耗材采购等工作,通过加强监管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作用,让更多群众受益、得实惠。”
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巡视员朱洪彪说:“公立医院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医改最难啃的硬骨头。为充分激发和调动各地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务院办公厅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纳入落实有关重大政策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表彰激励范围,已经连续3年表彰了99个地方。从今年起,中央财政按照每个地方500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高度重视。”
“今年受到表彰的21个地方是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进地区的代表,他们有这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二是突出强化三医联动改革,敢于动真碰硬,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探索创新;三是在改革推进上,既注重统筹谋划又深耕细作,在提升公立医院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上狠下功夫;四是这些地方发挥了后发优势,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高起点、高标准推动改革。所以他们取得的经验更加弥足珍贵,更具有推广价值。他们为全国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起到了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和学有榜样的激励作用,对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朱洪彪说。
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编内编外同岗同酬
福泉市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院长(副院长)去行政化聘任,赋予院长“副院长提名权、中层干部任免权、人员自主招聘权”。打破医院“大锅饭”,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在总量内由公立医院自主公开招聘医务人员。实行编内外人员同岗、同酬、同交职业年金、同享退休待遇“四同管理”,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人岗相适、岗变薪变。将两家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由二级预算单位调为一级,医院自行统筹预算内资金。把财政差额补助转为全额保障,实行独立核算、定项补助。
福泉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医管委“双组长”,统筹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封存编内人员档案工资,全面实行岗位薪酬+绩效薪酬,编内编外同岗同标准,按劳取酬。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第三方考评定院长年薪、定医院考核奖和薪酬总量。
福泉市在构筑紧密型医共体,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优质高效发展中,以城带乡,促统筹发展。以两个县级公立医院牵头,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协作联动、高效运转的一体化“医共体”服务新体系。医护专家组团下沉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双向转诊,促进分级诊疗。对基层分院实行“政府目标考核奖+业务绩效奖”结合奖励,分院院长、职工的政府目标考核奖分别为3.2万元、1.5万元,提取业务收支结余60%发放业务绩效奖,“托底不限高”。
在村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上,福泉市围绕解决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围绕“看得上病”,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3年提升计划、村级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实现县二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学校医务室标准化建设“5个100%”;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中医馆、执业医师、全科医生、村卫生室村医配置及村医养老保险购买“6个全覆盖”;围绕“看得起病”,实施大病集中救治,落实贫困群众“参合”全覆盖,实行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县、乡目录外费用占比分别控制在10%、5%以下,县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围绕“看得好病”,推进医共体建设和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全面建成基层医疗机构远程会诊室、影像室、心电图室、检验室、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室“五室”;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实行分级转诊、医防并重,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优质服务尽最大力量保障群众看得好病。
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群众就医安全感、获得感明显提高
2015年,延安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三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延安市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突出综合施策,强化政府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着力构建具有延安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改革以来,延安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延安市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筑牢分级诊疗基础,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借梯登高,让老区人民及周边群众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2018年,延安市96所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幅4.73%,低于全省6%的目标。薪酬制度改革后,医务人员收入稳步提升,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平均年收入14.2万元,二级医院11.8万元,分别高于同级事业单位平均收入水平。
从2016年10月起,延安市区7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县级公立医院和专科医院人员工资100%纳入财政预算,市级公立医院按80%比例予以补助。
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延安市出台《延安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科学核定公立医院薪酬总量,将公立医院领导人员年薪单独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公立医院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自主分配,制订符合本院特色的绩效分配办法,加强内部绩效考核,将医务人员收入与考核结果挂钩,领导班子的收入与医务人员的平均工资挂钩,院长的收入与领导班子的平均工资挂钩,不断缩小院长、领导班子成员与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差距。
在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方面,2012年起,延安市实行“三保合一、市级统筹”。机构整合以来,“四重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筑牢,市域内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农村居民用药目录由不足1000种增加到2000多种,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改革前的45%提高到76.3%。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群众就医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
让医务人员收入更阳光,工作体面有尊严
朱洪彪表示,公立医院改革这几年探索出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
“腾空间”就是取消药品加成,通过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分类采购,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比如,通过17种抗癌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谈判降价56%;通过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25种药品降价52%;上海市通过42种药品集中采购,降价60%等。通过这样的集中采购、分类采购,把药品的虚高价格降下来,把这块空间腾出来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了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逐步向合理的价格过渡。
“调结构”调整了技术劳务价格,医院的收入结构就改变了,过去药品耗材收入占大头,把药品耗材价格降下去、技术劳务价格提上来以后,技术劳务服务收入占大头,逐步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福建省三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到去年年底,全市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已经达到42%,这是调结构的结果。”朱洪彪说。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还要两个衔接,一是和医保做好衔接,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按规定纳入医保报销,总体上不增加群众负担;二是和薪酬制度改革要衔接上,改革公立医院薪酬制度,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使他们的收入和劳动付出相匹配,使他们的收入能更加阳光,让他们体面、有尊严。”朱洪彪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鄢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