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丰沛的闽西,到处是潮湿的气息和滑腻的青苔。跟随“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报道活动的党史专家,我们走过一处处90年前红四军走过的地方。
现在,闽西人还常常传唱当时的扩红歌曲,村落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当时的支前标语。
走进辛耕别墅,站在老古井旁,我慢慢发现了当年红军走群众路线的办法,那似乎也是今天群众工作的灵魂。
在辛耕别墅,毛泽东要来了几种汀州志书,买了各地报纸,还让当地干部请来了老佃农、老裁缝师傅、老教书先生、老钱粮师爷、老衙役和老流氓头子这“六种人”,开了调查会。这不就是后来他提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
在长汀县的老古井前,讲解员介绍,毛泽东在长汀养病期间,经常来到这口井边通过打水和居民拉家常,在聊天中了解到当时长汀百姓没有柴烧,没有盐吃,米价又贵,但当时的汀州市苏维埃政府没有顾及到这些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于是一篇由此引发思考的文章开始成型。
这篇初稿的完善版《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成为毛泽东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据说,当时毛泽东将初稿写在了当地盛产的毛边纸上,并让警卫员将文稿一张张贴满了卧室及大厅的墙壁。当地政府的干部被喊来后,就站着,一条一条地看。
一段“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让我读懂党和红军最早对百姓的认识。
很难想象,在当时大家都普遍困苦的年代,如何更加关心另一个群体的生活。红色讲解员钟鸣告诉我,红军会把做好的饭先让给小孩吃。在战争时期,红军因为心疼百姓,也会把大米或其他粮食换下来,自己带上当地的特产芋头。
在长汀的几日,到处都是革命的红色印记,饮食、歌谣、遗址。当年的“节省三升米”收据让我看到了百姓对红军的真情,正如长汀四都区红都村一位村民所言,“这已经不是军民鱼水情了,比那还要亲”。我想,这或许是先辈们找到的,与群众最好的关系与距离吧,不分你我,也荣辱与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朱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