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王小波在生前就预测过一个网络文学时代的到来。据他的外甥姚勇回忆,早在当年他就私下用网页排版了自己的文字,还加入了页面动画效果和音乐等。而如今,网络文学已走过20余年,凭借其方便、快捷、传播广等特点,迅速产生了大量的文字作品,捧红了不少的不知名的青年作者,例如郭敬明、南派三叔等。近年来,网络文学更成了电视剧、电影IP喜爱的素材。生在这个时代,就算没有完整地在网站上追过一部作品,也难免多多少少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
网络文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所依赖的媒介——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只要你想,就能发表作品。这样大面积的“征稿”机会,自然能挖掘出有亮点的作品。但是,当我们仔细地看一看这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现场时,依然有令人咋舌的地方。例如,网络文学看似繁多,实际上可分为言情、玄幻、穿越、悬疑等几个大类,类型化的特点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网络文学如同过去盛行一时的报刊连载文学。简单地说,过了一百多年,当下最时兴的网络文学实际上就是数字化的礼拜六派文学。
《礼拜六》由周瘦鹃、王钝根在20世纪初期创办,秉持着休闲、消遣的文学观念,迎合消费市民的需求。因其多写才子佳人故事,故又成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杂志,被人诟病。实际上,《礼拜六》不止爱情题材,还有侦探、写实等题材。例如,叶圣陶曾以笔名“允倩”在《礼拜六》上发表文言小说《穷愁》,包含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控诉。而如今的网络小说,虽然采用了现代白话文,但仍旧承续了礼拜六派的特点,展现出通俗文学的面貌。为了盈利,网络文学网站通常会采用后半部分内容付费阅读的方式。所以书写得越长,越能赚钱。而网络无限容纳的空间也助长了网络文学普遍结构冗长的趋势。为了留住读者,作者也必须动用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个又一个连环而牵动人心的情节。所以读者的兴趣爱好就必须被好好考虑。
大凡刻意去留住读者的作品都会沦于媚俗。一部成功的网络文学是要倚靠庞大的读者量的,也就是要让读者“上瘾”。21世纪,流行在网络上的题材仍旧是才子佳人、权力争夺、神狐鬼怪,不知是通俗文学的胜利还是新文学的尴尬。千百年来,人类内心的娱乐、消遣的欲望从来不会被浇灭。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逃离现实,穿越回古代,或是享受一段甜宠的爱情,都是一个精神乌托邦。喜爱读网络小说,不一定是因为喜爱文学,而很可能纯粹是为了追求快感。某种程度上说,疯狂地追一部又臭又长的网络小说,和刷几个小时的抖音没有太大区别。在阅读过程中或许感到了刺激与放松,可读完之后仍旧是内心空空如也,没有重新阅读的渴望,获得的不过是与人的谈资。一个只阅读网络文学的人的涵养是远远不够的。
但真正能引起全民轰动、成为谈资的网络文学还是太少了。虽然有《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重量级作品,但不能忽略海量的基数——那么多网络文学都成了炮灰。好作品的比例还是太小了。并不是说通俗文学不好。存在即合理。依旧是拿报刊连载来作比较,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可以说是俗文学的巅峰,在情感的描写、人物刻画和主题上,都有赶超新文学的态势。俗文学和雅文学的界限不再那么泾渭分明。而它的前身也是报刊连载的通俗文学。我们现在看到的本子,是金庸先生三次修改修正而成的。足见连载小说容易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漏洞和弊病。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是一个包容的时代、开放的时代、多元的时代。通俗文学与新文学比翼双飞是可喜的现象,真正显示出百花齐放的气象。而电子的迅猛发展也预示了一个数字化阅读的新阶段。网络文学的低门槛不等于低标准,现在是到了为网络文学制定规范的时候了。笔者非常期待,有朝一日,诚心打造出的网络文学,能够如王小波先生所预言,根据情节内容来附加一些动画特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6级 郭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