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6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宁化为什么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 陈强 见习记者 魏其濛 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6月26日   03 版)

    宁化县淮土凤山村红军长征出发地,后来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军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摄

    在开辟根据地后,红军开展的分田土运动,使红色政权迅速赢得了贫苦大众的拥护和支持。福建宁化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也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作为“扩红补给”重点县,宁化也有“中央苏区乌克兰”之称。

    80多年过去了,宁化当地各镇、村仍保留着不少红色印记。红军医院、红军指挥部、武器与军号、扩红宣传标语等,见证着那段火红的历史。

    据统计,在1929年到1934年,宁化给中央苏区募集粮食475万公斤,钱款折合银圆54万元,以及大量生猪、鸡鸭、布和草鞋等物资,保障中央苏区的工作运转和革命队伍的生活需求。长征前,宁化共组织了两万多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把筹集到的10万多担粮食、1万多双草鞋和1000多套军衣送达前线。

    开拓

    宁化位于闽西北,成为中央苏区战略要地,同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条件及战略地位不无关系。

    1931年6月28日,毛泽东在给粟裕、谭震林的信中提到,“只有东方是好区域”。这里地势偏僻,有山地纵横,无河川阻隔,各个军阀鞭长莫及,同时有款可筹,给养充足,群众很多、利于扩大红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后,国民党当局不断实施“进剿”“会剿”。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下井冈山,出击赣南,进军闽西北。在1930年1月,为粉碎国民党第二次“三省会剿”,毛泽东率红四军途行宁化、清流、归化、建宁等地,行军途中,他写下《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红四军打土豪分田地,沿途宣传革命思想,鼓舞了宁化、清流、归化等地劳苦大众的革命热情,许多热血青年自发参加红军。宁化党组织发动了震动闽西北的宁化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了闽西北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和第一支革命武装。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形成以闽赣21个县250万人口的中央苏区,闽西北宁化等5县为中央苏区县和区域革命斗争活动中心。

    扩红

    纵观1929年红四军首次进入三明,到红军长征出发前,取得了锅蒙山战斗、建宁战斗等一系列胜利的战斗,但是对闽西北影响较大的行动当数东方军入闽作战。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展示的文物也显示,1933年7月1日,为开辟新苏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以红三军团为主组成“东方军”,由彭德怀、滕代远指挥入闽作战,其重要的任务就是“筹款百万、赤化千里”。在宁化县泉上土堡首战大捷,使闽西、闽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

    受此影响和激励,宁化扩红热情空前高涨,宣传队、文艺队、鼓动队和劝导队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动员,党团员踊跃报名参军,赤少队整排、连、营、团成建制加入了红军,并上演兄弟同参军、父子齐上阵,20多个年轻人结拜兄弟,团支书带领32名青年一起当红军,775名妇女参加妇女连、赤卫军等感人的扩红事例。

    据不完全统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明12个县参加红军3.8万余人,1万余人参加长征;仅宁化县参加红军人数就有13700多人,5000多人参加长征,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被临时中央政府授予扩红模范区。

    宁化至今仍流传《禾口淮土比参军》的歌谣:“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个。”宁化县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陈端说,由于淮土区的新婚夫妇苏芹英和张恩铜坚决要求报名参加红军,该区以1002人的成绩胜出。

    三明市委党校党史研究室老师赵丽梅介绍,经历五次反“围剿”后,红军部队的伤亡十分严重,中央苏区先后多次开展扩红运动补充兵员,宁化等闽西北参加红军的子弟大部分被编入红三、七军团,红五军团34师,少共国际师和红军独立第7、9团等,给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支前

    宁化属于闽西北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再加上土地革命后,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积极性提高了。

    1934年6月,临时中央颁发23万担粮食借给红军的紧急动员令,宁化县任务是5000担,一个多月完成7480担。同年7月,根据临时中央关于闽赣省“应以宁化为中心,切实加紧突击运动”的指示,宁化在半个月内又筹集粮食3.4万担,至1934年秋共筹集10多万担粮食支援红军,成为中央苏区收集谷子最多的县之一。

    事实上,从苏区建立开始,红军队伍急剧增加,大批人员涌入,战争及土地关系不稳定影响生产和发展,粮食问题被提到“国内战争中一个残酷的阶级斗争”的高度,特别是在红军长征前夕,中央苏区区域被压缩,国民党封锁越严密,缺粮问题越发突出。

    男人上前线去了,宁化苏区县一方面成立了耕田队,互调余缺,弥补劳动力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发动中青年妇女下地耕田,搞好春耕秋收,“娘子军”撑起了苏区的半边天,并唱响了“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红歌。

    在保障战争经费方面,宁化苏区也是倾其所有,竭尽全力,踊跃购买“革命战争公债”“经济建设公债”19000元后,又立即开展节约一个铜板、退还公债、减少伙食费的运动。

    如何突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激活苏区商品流通和社会事业,成为宁化苏区一道发展的重要考题,该县成立对外贸易局和粮食调济局、县中华纸业贸易公司,开展城乡商品流通和对外贸易;兴办小学200多所,以及开办识字班、夜读班等,有效提高了苏区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的文化水平。

    宁化支前模范的重要贡献就是在苏区进行免费医疗体系建设和探索。从1932年春至1934年冬,中央及地方红军部队,先后在宁化设立7家红军医院,克服缺医少药等困难,救治大量受伤的红军、游击队员,还开放给群众看病。苏区也设立20多家诊疗所,给群众免费看病。

    1934年,福建军区司令员叶剑英在反“围剿”中,一夜之间在宁化组织了2000多人的担架队奔赴永安县作战前线救助受伤土兵、安葬牺牲士兵等,充分体现了苏区人民把红军的胜利当作自己的胜利来追求,把红军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担当和解决分忧。

    坚守

    中央红军长征后,根据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信,闽赣省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开展游击斗争上。

    面对国民党调集16个师和地方武装共20万人,以移民并村、保甲连坐等手段,妄图切断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宁化地方武装力量一部分编入闽赣省军区所属部队,在闽赣边境10余个县坚持了3年游击战;另一部分则在宁化县境内坚持开展游击战。

    乌克兰曾是前苏联的“粮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中提供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宁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龚翠英说,宁化是中央苏区坚持革命时间最长的县之一,宁化县城也是中央苏区县中最后失守的“红色堡垒”。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珍藏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上,一篇篇捷报成了宁化保障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红军粮源、财源和兵源最有力的见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 陈强 见习记者 魏其濛 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6月26日 03 版

长征让百姓认识了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人民军队
百口莲塘见证红军勤廉为民
宁化为什么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