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6月2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张晓晖:踏上源自感动的公益之路无法停步

许亚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6月28日   05 版)

    张晓晖在河南南召县中王庙村小学看望孩子们。受访者供图

    张晓晖用“被迫”二字形容过去13年的公益路。但他好像没办法停下来,或者说根本停不下来了。

    2006年冬天,白天热热闹闹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办公楼,在夜里显得格外寂静。晚上9点半,张晓晖的办公室成为整栋楼里唯一的光亮,他像往常一样,坐在桌前码字。

    这时,有人敲门,他起身开门,门外却没人,只听见漆黑空旷的走廊上隐约传来匆匆的脚步声;回座,又有人敲门,开门却依然没人。他心里不免惊悸,索性站在门边等着。终于第四次敲门声响起,他叫住了正要跑走的瘦小身影。

    张晓晖认出那是他的学生。“泪流满面,悲伤的神情触目恸心。”张晓晖清楚地记得十几年前的情景:学生低着头,欲言又止,小心翼翼地告诉他,父亲查出癌症晚期,为了3个子女能继续读书,决定放弃治疗,回家静候死亡来临。不知道该怎么办,向老师求助。

    刚刚工作两年的张晓晖,尚未经历过生死离别。但眼前学生的泪水,却让他的心一下下抽痛。夜深时,他想起班里另一个瘦弱的女生,一天吃两顿饭,饿了就睡觉;他还想起班里年龄比自己还大的男生,为了让弟弟读书,自己辍学打工,二十四五岁才上大学……

    张晓晖在江苏响水长大,大学时去了天津,沿海省市相对富足,他一路顺风顺水,鲜少遇见挫折。在他25岁的人生里,这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触摸到贫困带来的疼痛。

    他写博客讲述学生的故事,并决定捐出一个月的工资,希望能得到更多人帮助,“出乎意料的是,我的‘私心’得到了大家热烈的回应。”张晓晖说,就在准备结束帮扶活动时,中学恩师、大学同学纷纷带着他们的亲朋好友来捐款。

    突然之间,这分偶然的感动变成了无法收场的助学公益,那么多钱,那么多爱心,该怎么办?

    张晓晖说,在众人潮涌般的爱心“裹挟”之下,他成立了“母亲助学金”,以“母亲”来命名,就是希望这个助学项目可以像母亲般无私,又温暖人心。

    “源自感动,但超出我本意的公益之路,在同学、同事、家人不断嚷着要帮助学生的催促里一点点地开始了。”

    真正开始做公益,张晓晖才发现,感动就像旅途中的风景,一个又一个,目不暇接。这些感动,让文学青年张晓晖变得冷静、坚定,不再热衷于矫饰感伤,让原本躁动的心真正沉淀下来。

    母亲助学金逐渐延展为三部分内容:“一对一”帮扶,在爱心人和受助者之间搭建桥梁;整理和发放爱心人捐赠的物资,让所有爱心都有合适的传递出口;在真正需要帮助的乡村小学,开展大学生支教。

    到今天,母亲助学金项目已经延续了13年,但与很多帮扶贫困山区孩子的项目相比,他们规模不大,低调而没有存在感:专职人员只有张晓晖一人;协助他工作的母亲助学金志愿团维持在10人左右,成员全部是他的学生,以及之前的资助对象;每年支教的地点变化不大,长期维持在固定几个,河南开封、兰考、南阳南召山区、云南金平山区等地10所合作学校……

    张晓晖从内心深处排斥盲目扩张。“我的本职工作是德语专业课老师,小语种教学已经很忙了,我很清楚自己能投入多大的精力去做公益,或者说做好公益。”平衡和做好每一件事,这是张晓晖不变的初心。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大三学生姚方鹏是母亲助学金志愿团的负责人,他把母亲助学金比喻成朴素无暇的“长裙女子”。

    “朴素、优雅、大方,并且有内涵,没有虚无的东西。”姚方鹏从大一入校就想做公益,最后选择了“长裙女子”。加入志愿团3年,他参与整理和挑拣爱心人士捐赠的物品,包括衣服、文具、书籍、食品、生活用品等等;为山区孤寡老人义卖香菇和野蜂蜜,整理购买者信息并追踪后续邮寄;项目每年给固定的几个山区图书室捐赠的书籍,他和其它志愿团成员逐一编号,方便山区学校管理,长期使用……

    做公益可以,但不能耽误学习。张晓晖对志愿团成员的学习成绩有个硬性要求——所有的考试,成绩不可以低于80分,如果有人成绩下滑,他会临时劝退,“必须以学业为重,成绩达标了还可以再回来。”

    张晓晖给自己和学生们定了支教和助学的“规矩”——不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支教和助学,要长期坚守几个学校,直到他们不再需要为止。

    2018年年底,他在《中国青年报》的青年之声版发表文章,写道:农村孩子的暑假,就像是一场“夏眠”,刚放假的那几天开心不已,不到一个星期就会感到“寂寞”。我们暑假时去村里支教,家长们甚至愿意付费。

    但志愿服务,从来就不可能,也不会是“交易”。

    2007年,张晓晖第一次前往地处伏牛山腹地的河南南阳南召县。“学校很小,2间教室,1名正式老师,1名代课老师,复式教学,4个年级,几乎都是留守儿童。”他看着眼前的一切,决定发起支教活动。

    经过多年的摸索,支教的时间固定在了每年的春季和暑假,春季支教团主要由大四毕业生组成,暑假则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招募。

    有一年还没到暑假,南召县的山区学校就给他打来电话,“你们今年什么时候来啊?”张晓晖说,他们盼着我们,生怕我们不去了。

    2019年的暑期支教,张晓晖把时间定在了7月中下旬,最近已经开始招募志愿者。

    村里人感谢张晓晖,可他却常常觉得,自己带给乡村的,远远没有乡村回馈给他的多。是村子里那些可爱的人,可爱的事让他没办法停下。

    今年春天,大四毕业生志愿者去南召县中王庙村小学支教,回来跟张晓晖说,每个周五中午,驻校的老师都会准备一大桌好吃的,这边老师条件还不错!

    张晓晖实在不愿意告诉学生们,那是村里特地为他们准备的。“做公益,不是你感动别人,而是你一直被重复不断感动”。

    有一年,村里老百姓为了给支教老师改善伙食,从家里拎来养了几年的活鸡,张晓晖推脱,找理由拒绝。后来,老乡把鸡杀了拎来,张晓晖还是坚决没收。张晓晖觉得这下拒绝的够彻底了,结果到了饭点,老乡端着一盆炖好的鸡来了。

    “老乡轮流给我们送菜送水果,今天一筐,明天一篓,西瓜、生菜、大葱、芸豆,变着花样把园子里的东西都送个遍。”张晓晖有时候觉得自己何德何能得到这么多,他只能用行动,把最好的教育给到村里的孩子。

    有时候孩子们表达爱的方式更加可爱,从小河里抓了鱼装进瓶子,悄悄放在讲台上送给老师;每天在山野间采各种野花,扎成小小的花束带到教室……

    每次离开之前,孩子们总会拉着老师的手,央求说能不能再待几天。可是他们害怕被拒绝,紧接着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安慰老师:没关系,我们只是问问,就像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一样,希望他们留下,可他们还是会走。

    张晓晖永远忘不了那个眼神,长久地刺痛他。

    张晓晖不喜欢抛头露面,从来不主动宣传,即使是在朋友中间也不会。如果有人找到他想给予资助,他会先劝爱心人等一等。“我想找的是志同道合的人,抱着真心,并认同和支持我们的公益理念”。

    参加今年春天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中国青年报社以及全国30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寻找“正能量志愿者”活动,他很坦然地说,是为了“1万元奖金”。

    “每年夏天我们都给孩子们准备T恤,今年多了1万元,可以多给200个山里娃买T恤了。”张晓晖说。

    13年来,他共募集捐款200余万元,物资80万元,帮助贫困学生2600余人,为了公益,他自己搭进去30余万元,更重要的是投入大量精力。

    为了维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去村子里发助学金时,他会告诉孩子这是城里叔叔阿姨给他们的礼物,项目从不举行大规模的发放仪式,更不在发放奖金时拍照,“做公益,图的是自己心安,而不是为了张扬给谁看,更不为了荣誉。”

许亚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6月28日 05 版

“诗奶奶”和“经典100悦读社”
张晓晖:踏上源自感动的公益之路无法停步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