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3点,我们戴着头灯,挑着粪桶,行走在大街小巷,进入还在熟睡的居民家的厕所中掏粪,然后悄悄地离开。一年365天,一天都不能少……”山东省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一处清除二队班长陈国瑞说。
6月28日,由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主办的“我和我的祖国”百姓宣讲巡回报告活动第一批宣讲团来到黑龙江大学,7名宣讲典型同现场3000余名听众分享成长体会。
“干就要把它干好”
在成为掏粪工之前,陈国瑞是一名特种兵。退伍安置时,他选择到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一处工作。
“刚选完岗,我就后悔了,难道要掏一辈子大粪吗?”从特种兵到同学口中的“厕所所长”“掏大粪的”,陈国瑞感到难以接受,多次想要放弃。
“有一天深夜,扁担突然断了,粪水溅了一身,我抓起扁担摔在了地上。”陈国瑞说,“想着自己怎么干了这个工作。当兵那么苦,我都没流过泪。可是那次我哭了。”
身旁的老班长从粪水里捡起了扁担说:“28年前,我第一次拿起这根扁担时跟你一样大。什么工作都要有人做,如果我们一天不工作,居民的生活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老班长的话戳中了陈国瑞的心。“没错,这样的工作总要有人干,大街小巷的居民还指望着我们。我是共产党员,如果我都不干,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干呢?”陈国瑞说。
就这样,陈国瑞一干就是8年,扁担成了他最默契的伙伴。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这句话让陈国瑞印象深刻。“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我认为正确的工作,我不但要干,而且要干好!”
同陈国瑞一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也是一名在本职岗位默默奉献的“最美奋斗者”。
35年前,王克荣从护士学校毕业,她作为团支书,带头来到让人望而却步的传染病医院。35年里,王克荣共护理过27种传染病、5万多名患者。
1997年,王克荣第一次接触艾滋病患者。“一开始我也很紧张,进入病房会用帽子、口罩、隔离衣‘武装’自己。”她回忆道。可是现在,她成了艾滋病患者口中的“王姐”,手机里有上千名艾滋病患者的电话,24小时为他们开机。“歧视往往来自于认识上的误区。”王克荣说。
为了给艾滋病患者更多帮助,王克荣牵头成立了“红丝带之家”。作为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王克荣坚持向社会传递艾滋病防治知识,帮助大家接纳艾滋病患者,让更多的人投身艾滋病防治工作。如今,“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万多人,王克荣的丈夫、女儿都成了志愿者。
“他们都是平凡岗位上的平凡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学生赵梓旭说,“但正是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履职敬业、不忘初心、兢兢业业的良好品质,才铸就了新时代的辉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
基层自有新天地
重庆市巫山县当阳乡是出了名的贫困乡,也是严克美的家乡。作为村子里第一个女大学生,繁华的大城市和贫困的家乡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严克美感触很深。2008年,已经工作的严克美,毅然选择回乡。“家乡养育了我,我有责任去建设家乡。”严克美说。
2009年,严克美成为红槽村村支书。她在一个月内跑遍了村里所有农户,收集他们关于家乡建设的建议。为了解决村中饮水难题,她攀悬崖、钻树林,寻找水源,带领党员干部进山挖沟5个月,把水引进村民家中。
在玉灵村第一书记任上,严克美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打造了900亩脆李、1404亩板栗、150亩核桃的产业规模,建成了远近有名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扎根基层的10余年间,严克美带领两个特级贫困村648户2100余人,实现了全部脱贫。
因为基层繁重的工作,她想到过放弃。“但当我看到一项项政策通过努力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我收获了无数的感动,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这也坚定了我继续扎根基层、奋战一线的决心。”严克美说。
黑龙江大学历史学专业学生赵英哲被严克美的事迹深深触动:“我们要以前辈为榜样,树立扎根基层的意识,从小事做起,不怕苦不怕累,切切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才能积水成渠,建功新时代!”
中国力量背后的“大国工匠”
“我们证明了±660千伏带电作业是可行的,我们一线工人也可以制定世界通用的标准!”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班副班长王进的报告,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从事带电作业的21年间,顶着数百千伏的超高压电在200多米的高空作业,对王进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2009年,为了完成世界上第一例“±660千伏直流”带电检修工作,王进成立了攻关小组。王进团队一遍遍试验,用两万多个详实的数据编成了技术手则,提出了技术标准,创新了12种工具。2017年,依托技术经验,王进团队又实现了“1000千伏高压带电作业”。这是当今世界上运行的最高电压。
“参加工作21年,我见证了电网从低压到特高压的跨越发展,让人民群众每时每刻都能用上电、用好电,是我们每一名电网人的心愿。”王进说。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运输信息化事业部总经理王淑芳,曾是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元老”。
199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王淑芳,成为北斗建设的首批大学生之一。能够参加这个国家级的重大工程建设,当时的王淑芳既兴奋又犹豫。兴奋的是,她可以有机会为国奉献、大展拳脚。犹豫的是,做北斗无名无利,一旦失败,青春就此葬送。到底应该怎么办?
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王淑芳,那就是“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不能受制于人”。
在筹备初期,不仅工作环境艰苦,技术上更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了一个指标测定,王淑芳要试验十几种方案,通过大量测试,最后固化成技术标准。
从最初的两颗卫星起步,到如今一颗颗三代北斗卫星升入太空,王淑芳感到十分自豪。“只有陪它一起成长,才知道成功的背后是太多的艰辛与付出。”
2007年,王淑芳转业到交通行业,家人和朋友都很不理解。
王淑芳说:“我要推动北斗产业化发展,让北斗惠及更多的人。”
12年来,在交通行业的带动下,全社会掀起了“北斗热”。据王淑芳介绍,通过北斗应用,道路运输重特大事故逐年下降,与2010年相比,2018年的10人以上事故死亡率下降80%以上。“每想到这些,我就为我的选择感到欣慰。交通运输和百姓生活悉悉相关,我们正将北斗应用于更多领域,让北斗服务民生,造福人类。”王淑芳说。
“他们虽然来自不同领域,但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伟大成就,能够作为这个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是让我们无比的骄傲和自豪。”黑龙江大学团委副书记周成刚说,“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更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点亮千家万户的灯
“今天站在这里,我十分愧疚,因为最有资格在这的人,是‘3·30’火灾中牺牲的27名烈士。”作为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获得单位代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西昌大队四中队政治指导员胡显禄讲述了救火英雄们背后的故事。
38岁的教导员赵万坤是队中年龄最大的,但他从未缺席任何一场战斗,每次都走在最前面。他时常说,“作为党员就是要带着干,领着干!”就是这样一个力争第一的老大哥,“3·30”火灾中,他指挥队伍转移,自己却留在最后面,生命永远定格在38岁。
排长刘代旭原本计划在3月休假,可看到凉山频发的火灾,他主动申请延期休假。在火灾中,面对爆燃,他停下脚步回去呼喊落下的队友,大火猛地将他吞没。
“把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生的事业,是他们共同的信念。”胡显禄说,“我知道,我们活着的人必须去传承他们的精神。我知道,祖国不会忘记他们!”
台下的观众热泪盈眶,掌声不断。
张保国是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第一个排爆警察。在从军从警的35年里,张保国一直在与危险的爆炸物打交道。
排爆中队成立之初,张保国就定下规矩:“我党龄最长,只要有危险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谁的党龄长,谁上。”
为了减少排爆的危险,张保国不断地学习、钻研,通过一次次任务积累经验,可是意外还是在张保国的身上留下了一块块伤疤。
2005年3月2日,张保国在一次任务中被烧成重伤,双手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要想恢复双手功能,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我不想麻烦家人照顾我,更不想把危险留给别人。我要重回排爆岗位!”
2014年1月2日,一个纸箱子装着疑似爆炸物,谁也不敢靠近。张保国打开箱子,看到了十几公升的汽油、两包黑火药,还有电瓶、电线、引火线和定时器。面对错综复杂的结构,他迅速作出判断,剪断了最关键的电线。“当我看到定时器时,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在这次和死神的比赛中,我只快了10分钟。”张保国回忆。
35年间,张保国共参与100多次排爆任务,销毁200余枚废旧炮弹,排除4000多枚炸弹、30余个发雷管、50余万枚导火索。“如果说我关心的是爆炸物的排除,那么我的家人,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我的安全。”张保国说。
每次半夜出警,张保国的妻子都会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亮着灯等他回家。“我必须活着回来!我同样希望战友家的灯,能等到他们平安回家。我更希望千家万户的灯,都能等到亲人回家!”
对张保国来说,危机现场就是他的人生舞台。“我们多一份奉献,人民群众就多一份平安。”张保国说。
“宣讲人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看着台上光芒四射的他们,既是父母,又是子女,他们是家中的顶梁柱,但更是人民的英雄。”黑龙江大学化学专业学生李哲说,“他们身体力行诠释了追梦筑梦、奋斗报国这八个字!”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