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7月0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八十载追思牵挂,只为寻找他们的踪迹

每一个名字都值得铭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胡宁 谢洋 王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7月03日   02 版)

    7月1日上午,红军烈士后代、福建省长汀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蔡金旺在英名廊上指着“蔡开铭”3个字说:“这是我的祖父。”

    在60米长的黑色石碑上,“蔡开铭”刻在闽西籍红军将士中间。这个没有给家族留下任何画像和照片的人,只给族人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1933年,他戴着斗笠参加红军去了。

    蔡开铭隶属于红五军团34师。这支部队是掩护中央红军突破重围、抢渡湘江的关键后卫师。在湘江战役中,34师几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断肠取义。

    在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的英名廊里,这也是蔡伟月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太爷爷蔡开铭。当年,39岁的太爷爷参军离家,次年于湘江战役中牺牲。太爷爷离开时,蔡伟月的爷爷才7岁,太奶奶独自拉扯两个孩子长大。

    岁月留下太多解不开的谜团。蔡伟月的女儿今年刚满7岁,他出来这两天一直很想念女儿。蔡伟月不知道,当年太爷爷到底下了多大的决心,才让他决定作别妻儿,追随红军。

    对于这家人来说,思念和寻找都是一代一代绵延不断的传承。家乡的山脚下,爷爷为自己的父亲立下的衣冠冢,曾是家人追思祖辈的唯一寄托。蔡伟月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衣冠冢,还问家人:太爷爷去参军打仗了,找不到了,怎么还会在这里面?

    直到现在,蔡伟月和家人也不知道蔡开铭牺牲于何时何地。2017年听说在英名廊找到太爷爷的名字后,家人每年都会来这里。前几天,33岁的蔡伟月从福建长汀南山镇南山村,一路辗转厦门、桂林,最后到了兴安。一路上他百感交集。“见”到太爷爷的那一刻,蔡伟月把全家福和太爷爷的烈士证摆好,跪下磕了三个头。蔡伟月的声音微颤:“我就是希望太爷爷泉下有知,知道我们现在变成了一个大家族,知道我们过得很好。”

    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馆负责人尹汤怀从1996年起便在这里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为纪念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烈士,经聂荣臻元帅建议、国务院批准,1993年在广西桂林兴安县修建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1996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据尹汤怀回忆,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意成立了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筹备处。在筹备的工作小组中,其中有一支特别的小组专门负责收集整理烈士名单。

    起初,在位于山顶的烈士纪念碑上,只有湘江战役中牺牲的师团级烈士的名字。还有很多牺牲的英烈的名字要么没有搜集到,要么躺在资料册里。后来有人提议,修建英名廊,让更多先烈得以被纪念。

    “2010年开始搜集烈士名单,2012年建成英名廊,还有很多的红军烈士都没有收集到名字,只能留下遗憾。”尹汤怀表示,从初始的原始资料再到多次核实细节,每一个名字都不容疏忽。为了英名廊上的名字,尹汤怀的6人团队已经忙碌了两年,他们向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相关部门征集湘江战役牺牲烈士名单。仅甄别江西提供的10万多个名字有哪些属于湘江战役牺牲的先烈,就用了一年时间。英名廊上的名字,还在不断更新。

    2014年纪念馆开馆后,尹汤怀每年都接待很多来自湖南、江西、福建的前来寻亲的烈士后代。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开馆之初,由169名红军后代自发组织的江西于都长征源合唱团中,有一位叫林丽萍的团员。在参观英名廊时,她意外发现了亲人的名字。

    尹汤怀记得,看到“林罗发生”四个字时,林丽萍的眼睛一下子睁大了,指着这个名字激动地说:“小爷爷!小爷爷!这是我小爷爷!”她哭着给家人打电话,告诉他们这个消息。1933年,林丽萍的爷爷将3个兄弟送上战场,直到1955年收到烈士证明时,林家人才知道小爷爷光荣牺牲。寻找亲人,这是林家传承四代的夙愿,直到林丽萍这才终于完成。

    也有人寻亲未果。来自湖南湘潭的一位60多岁的老人,曾一路从瑞金沿长征路线寻找参加长征的大伯,但是没能找到。老人离开前对尹汤怀说:“我不知道我还有多少时间能再去四川、陕西、甘肃找他。”

    那些绵延几代人的牵挂深深触动了尹汤怀。“80多年前,这支长征队伍有8.6万多人,而送别他们的亲人,至少有几十万。‘北上无音讯。’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涵盖了其中大部分红军的人生和革命历程。亲人没有回来,牺牲的地方又找不到,很多人都寻找了几十年。很多烈属会从湘江边带走一抔土,来纪念自己的先人。”

    尹汤怀认为,英名廊的建成极具传承意义,它让更多的人“铭记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心灵的洗礼”。

    像蔡伟月一样寻亲的人很多,但是能找到太爷爷名字的他是幸运的。过去他不懂,为什么爷爷和父亲都喜欢站在院子里往远处望。等他当了父亲,站在同样的位置等待7岁的小女儿回家时,他才有些回过味儿来,这也许也是他们对太爷爷无处安放的等待。此行回到家中,他希望能抓紧搜集村里关于红军的故事,因为他迫切地感到,如果不留下记录,这些壮烈的牺牲被遗忘,才是不可逆转地永远逝去了。

    在蔡开铭所在的红34师中,100团团长韩伟是全师唯一幸存的团以上干部。2009年,时值湘江战役75周年,其子韩京京遵照父亲的遗愿在湘江畔为红34师牺牲的6000名将士立了一块“无字碑”。几经斟酌,他始终找不到最贴切的言词来祭奠他们,最后只好在基座上刻下了:“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在寻访湘江战役历史的过程中,韩京京也曾被许多不像名字的名字吸引了目光:赖老石头、刘马四哩、李四古老、周马三子、林李妹子……后来,在闽西等地走访后,他才知道,这些烈士大多是贫苦家庭出身,他们的父母甚至无法为他们起一个像样的名字。韩京京说:“我非常希望年轻一辈能知道,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参加了红军,在湘江畔浴血奋战,支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本报广西兴安7月2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胡宁 谢洋 王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7月03日 02 版

福建泉州:学霸自办收费培训班引发争议
2019年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学生暑期湖南实习计划启动
国科大2019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87.7%
“两山艺术节”暨校地协同融合设计行动在宁海启动
广西召开各界青年学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网曝李兆申院士学术不端 中国工程院、海军军医大学已启动调查工作
传承奋斗精神 汲取进取力量
每一个名字都值得铭记
百年未遇大变革如何颠覆人类出行方式
贾樟柯:电影与文学,都从故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