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7月0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高校学生蹲点调研报告

“小人物”闪光“大时代”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蹲点采访调研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刘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7月04日   03 版)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又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11月16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个研制基地,研究院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实施了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的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为实现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院培养造就了一批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包括6位“两弹一星”元勋、31位两院院士、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两位“大国工匠”称号获得者,被誉为航天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

    本次蹲点调研期间,笔者采访了西昌发射基地服务保障团队负责人李建斌、北京航天总医院血透中心主任吴甫民、物流中心火工品保管员姜艳生。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航天人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宝贵品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在“大时代”生活的“小人物”,默默奉献的他们的命运与新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无私奉献李建斌:12年服务保障“零事故”

    李建斌是西昌发射基地服务保障团队负责人。1993年,李建斌退伍后,来到航天一院工作。2007年,他被派往西昌,负责基地试验队员的服务保障工作。到如今,12年的服务保障工作实现了“零事故”。

    李建斌首先面临的是交通运输问题。“基地和高速公路之间不能直达,途中需要经过部队管理的自备路,经过十几次协商,基地车辆得以使用自备路。”他说。每次型号任务开始之前,李建斌都会将所用车辆的车牌号提前送往部队进行登记,这样,车辆经过部队岗哨时就不必停车待检,大大节约了运输时间。三甲型号每次试验任务所需的车辆都在12辆左右,试验队员人数在160人左右,一些重点型号发射时,高峰期试验队员与临时人员人数可以达到300人。如此庞大的交通运输需求,在李建斌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得到满足。

    李建斌刚到基地时,在物资采购方面也遇到了困难。基地地处西南,条件较为落后,当地人爱好的食材、口味与北方相距甚远。试验队员喜爱的牛羊肉、涮羊肉必不可少的麻酱等,其供应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试验队的需求。李建斌和采购员几经调研、反复讨论,除每日所需主要原材料在西昌集中采购外,不定期从北京购买一些牛羊肉,借助专列运往基地食堂,为试验队员提供加餐,提高队员们的用餐体验。李建斌说,在基地待了12年,基本上每一位试验队员的名字他都能叫得上来,“刚调到单位的员工一进食堂,我就知道他是新来的。”

    李建斌感慨道,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饮食安全,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差错,西昌基地能够做到十几年“零事故”,他感到很自豪,也很欣慰。2018年,李建斌个人荣获航天科技集团的“航天贡献奖”。今年,李建斌又被评为院里的劳动模范。

    李建斌说,12年间,西昌基地的发射任务由每年六七发增至每年十几发。12年间,每一次发射任务,他都在现场。同事们开玩笑说,他是经历“最完整的”。“作为航天人,我感到很自豪,心中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李建斌说,航天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老一辈航天人开创的精神,是需要新一代航天人延续下去并继续开拓的精神。

    精益求精吴甫民:血透中心的“拓荒牛”

    从苏州医学院毕业后,吴甫民就被分配到北京航天总医院(当时被称为北京航天711医院),一直工作至今。现在,他是北京航天总医院血透中心主任。

    现在,吴甫民过着“666”的生活——早上6点出门上班,晚上6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每天早上6点,吴甫民会准时出现在医院,一天的工作从让病人排队开始。“早上病人在门外等候,人比较多,排队可以更加有序。”吴甫民说。与此同时,吴甫民会启动40多台透析机,为一天的治疗做准备。7点一过,人们便可在医院楼群中看到他穿梭的身影。吴甫民说:“上午、下午我都要查房,自从开通微信运动,每天都是1万步以上。”

    吴甫民今年已经55岁了,面对自己倾注毕生心力的血液透析事业,这位即将退休的医者还有许多的想法和目标。“现在国家在发展,医院也在扩大。把我们科室人才梯队搞起来,是我们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目前科里已经得到了院里的支持,我们的病房要扩大一倍,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满足更多病人的治疗需求。”吴甫民说。

    医生治病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因为事关人命;航天工作不能出现分毫纰漏,因为事关国安。吴甫民说,长征系列火箭发射300多次,达到了99%的成功率,所有为之努力的航天人都值得尊敬。身为航天后勤服务人员,他的工作面向职工和家属,面向全社会,航天事业所要求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样体现在医疗卫生事业当中。航天元件形态各异,每位病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对于医生来说,许多事情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和病人、家属交代清楚,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更好地承担一位医者的责任。

    爱岗敬业姜艳生:在平凡岗位挥洒汗水

    姜艳生是研究院物流中心一名火工品保管员。作为物流中心一名普通的火工品保管员,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普通,也很简单。他每天都要对两万多平方米的库区进行日常安全检查,确保每一次入库、出库都做到按章操作、安全第一;还要对产品进行清点,逐件核实、记录、放入保险箱封装,保证所送产品完好送到用户手中。每件产品上都印有五号字大小的编号,在处理型号庞杂的产品时,姜艳生强调一定要“眼神好、认真仔细”。

    姜艳生从2004年到房山工作开始,已经有15个年头了,但“春秋用水难,夏季雷雨繁,冬天大雪寒”的自然条件艰苦如初。“我们的工作很简单,生活也很简单”,姜艳生介绍,营区、库区是封闭的,有武警驻守。他和工友们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白天在库区工作,晚上回到营区。“我们这里有一定局限,但是岗位不能缺人,我熟悉这里的环境,就一定要干下去。”十几年来,尽管身边的工作伙伴换了又换,但姜艳生就像一根“定海神针”,稳稳地扎根在他熟悉又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我喜欢我的工作,我的工作是十分严肃的。我们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我的工作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很大关联。作为基础建设的关键环节,许多产品都是从我们这里发送出去的。4月2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当时我感到特别激动,因为上面肯定有我摸过的产品。”

    每天都有奔头,有工作就有奔头。对于未来生活,姜艳生心中始终怀着期待。他说:“有时候看到电视里的英雄,我会在心里问自己,我能不能当一个英雄。说实话,我不知道答案。不过我知道,我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得起我的工作,对得起我拿到的工资。我现在就得这么干,就应该这么干!”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刘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7月04日 03 版

“小人物”闪光“大时代”
长征精神在这里的校园传承
柔情慈母的挚爱家书 革命斗士的坚定信仰
广西举办高规格专题研讨班 推动全区青年工作再上新台阶
深入学习弘扬邹碧华精神座谈会在上海召开
上海希望工程为黄文秀完成遗愿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
环保铁军踏上海洋征途
世代守护 不负忠魂
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开展村企党支部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