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7月0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举行

“内地经验”成港澳青年跨境流动关键因素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林洁 实习生 陈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7月09日   07 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如火如荼,湾区青年对政策的认知有多少?目前的发展机遇能契合他们的需求吗?近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会上发布了粤港澳青少年“深调研”课题成果,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城市的100余名青年研究专家出席,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机制,为粤港澳青年深度交流合作做好支撑。

    现场,来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湾区代表签订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将有效引导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青年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积极促进群团组织、民间智库、高校学术机构及专家学者之间在青年成长发展问题理论研究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团组织对粤港澳青少年“深调研”

    “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在服务青年、促进青年发展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比如青年合作发展事业的交流,非常有必要。”团广州市委书记徐柳希望扎实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研究,助力青年发展,继续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研究联盟为平台,深化青年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现场,粤港澳青少年“深调研”课题成果发布。通过本次调研,深入研究分析港澳青年来穗学习生活、实习就业及创新创业的现状、困难、问题以及主要诉求。

    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教授谢宝剑透露,从去年6月他们就开展了港澳青年在广州发展的调研工作,对于在穗学习的港澳青年,从就读的学校、就读的专业、毕业的去向和发展的机遇评价做了一个深调研。

    值得关注的是,受访的港澳青年中,73%的人在从事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配套服务行业。近81%的港澳学生认为内地发展前景好,内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83%的港澳学生认为粤港澳合作能促进三地经济发展,提升就业水平,对自身影响很大。

    目前,在穗就读的港澳大学生主要集中在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6家高校,就读人数占总数的94.1%。

    受访者普遍容易适应普通话及简体字,其中,48.32%的港澳学生能很好地适应,30.54%的港澳学生比较适应。港澳生普遍比较活跃,70%多的港澳生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

    有六成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其中41%选择回到港澳继续深造就读,有32%港澳学生留在内地继续就读,说明越来越多的港澳生留在湾区继续就读。27%的港澳生选择到国外就读,说明港澳的国际化的优势非常显著。

    调查发现,在从事行业方面,受访的港澳青年以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配套服务行业为主,占73%,其次为公共服务行业和金融行业,分别占7%和6%。

    受访者87%的个人月收入在1万元左右,谢宝剑认为,说明访问的对象具有比较好的普遍性,恰恰这个收入水平既反映了他们在内地收入水平的基本情况,也说明受访对象并未集中在创业二代,而是聚焦了新生代的年轻人在广州的创新创业。薪酬、福利待遇是影响他们对工作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为解决港澳青年在穗就业创业和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广州共青团以建设共融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体为目标,按照“1234N”的思路,打造1个交流合作平台,优化青年就业创业和青少年交流活动两个基地,完善“青年之声”网站、“青年之家”阵地、“12355”青少年热线3个维度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大湾区青少年文化、研究、创新创业、志愿服务4个联盟,并配套开展“N项”交流合作项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青年在文化交流、知识共享、创新创业、生活融入等方面需求,共同助力广州建设大湾区核心引擎。

    专家支招粤港澳青年融入与发展

    “内地经验”成港澳青年跨境流动意愿的关键因素。根据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黎熙元近两年所做的调查分析,并结合香港相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25到34岁的青年群体中,跨境工作、跨境公干、跨境消闲这三类的整体跨境流动总数呈现下降。而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者对大湾区整体发展理念的认同度越高。

    影响跨境流动意愿的“内地经验”包含求学、实习、工作、创业、旅游、交流及亲友,拥有其中任何一种经验的香港青年,都更愿意到广东来生活或工作。黎熙元说,超过半数香港受访者认为香港青年赴大湾区发展具有三大优势,专业化服务、国际化管理经验以及科技创新的人才优势。

    《新华文摘》原总编辑、编审张耀铭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既面临人才高度聚集,80后、90后扎堆儿竞争的局面;也要面对机器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替代效应带来的挑战。他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和战略规划,有效降低制度、人才、资本、信息的流动成本;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统筹机器人的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制定合理优化的公共政策,以减缓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促进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田飞龙认为,需从技术标准与制度标准来解决大湾区治理的“双向开放”难题,适当借鉴大湾区内地城市治理经验,关注同等待遇、合理差别与港澳青年的融入式发展,构建大湾区共同命运与命运共同体。

    香港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周文港针对香港不同研究机构进行的香港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意见的调研结果及分析,提出新时期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工作的对策建议。

    澳门社区义工联合总会邓文基理事长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融模式下的澳门义务工作,他认为澳门当代义务工作的挑战主要来自社区解组、轮班工作制、咨询科技和市民要求,而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新的历史机遇让澳门义工得以探索“互联网+义务工作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并进行青年义务工作的创新实践。

    实证研究是服务港澳青年需求、做好青年工作、拓展大湾区青年交流的重要基础。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涂敏霞透露,今年该机构将继续深化课题研究,把研究成果呈报政府部门作决策依据。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各签约地市将围绕粤港澳青年交流活动、粤港澳青年课题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系列论坛等开展合作。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林洁 实习生 陈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7月09日 07 版

“内地经验”成港澳青年跨境流动关键因素
陕西调研显示:90后大学生成返乡创业主力军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推车人”
图片新闻
“渤大说吧”:让青年学子亮心声 解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