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辞职”在用工荒中诞生
在过去的18个月里,“辞职达人”冈崎雄一郎和新野俊幸辞去了至少1500份工作,平均每星期辞职21次,每天辞职3次。
冈崎和新野是辞职代理服务公司EXIT的员工。这家公司创立不久,总部位于日本东京,为渴望辞职又不敢开口的员工提供“定制服务”。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害怕老板。”冈崎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说,“他们知道,老板肯定会说‘不行,你不能走’,而他们不敢反驳。造成这种困境的是日本文化。在日本人的观念里,‘知难而退’是可耻的。每当有人想辞职时,就会觉得是在犯错误。”
曾几何时,日本盛行“终身雇佣制”,员工往往为一家企业“奉献终生”,直到退休。近年来,跳槽现象在日本逐渐多了起来。老龄化和少子化造成日本社会劳动力不断减少,很多岗位缺乏人手,就业市场正由劳动力的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这意味着,摆在一名劳动者面前的饭碗不止一个。
“人们正在改变,但社会文化并没有改变,企业也没有改变……这就是人们需要我们的原因。”新野说。
因此,“代人辞职”的行当应运而生。只需支付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000元),EXIT公司就会致电客户老板,替他们递交辞呈。这可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有时,冈崎和新野需要跟客户老板打好几次电话,在对方的怒火下保持毕恭毕敬。很多公司压根儿不想和EXIT打交道,并坚称员工必须亲自递交辞职信。
一旦EXIT帮他们搞定老板,客户往往会感恩戴德。“一位客户告诉我们,‘你们简直是救世主’。”冈崎说,整整10年来,这个客户一直想离开公司,“真是太痛苦了”。
冈崎估计,目前日本大约有30家公司提供“代人辞职”服务。
“玩儿失踪”从情场蔓延到职场
让别人代交辞职报告或许是日本独有的现象,怎么提离职却是全世界劳动者共同的难题。直接找上司谈话仍然是最常见的辞职方式,但对一些人来说,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上司咄咄逼人的眼神和毫不掩饰的怒火不是什么人都扛得住的。一些人为了避免尴尬,干脆选择不告而别,直接消失。
这种行为叫“玩儿失踪”,也可以被称为“神隐”或者“放鸽子”。这本是约会时才用的词语,意思是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突然断绝所有联系。如今,“玩儿失踪”现象在职场上越来越普遍。求职者前来参加面试,但此后再不出现;或者接受了一份工作,但从未报到入职。这种行为不仅限于新招聘的员工,越来越多的员工下班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没有正式提出辞职,甚至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美国就业咨询公司Robert Half的一位高管告诉美国《华盛顿邮报》,2018年“玩儿失踪”的职员数量比上一年增加了10%至20%。美联储在最新发布的关于美国经济状况的报告(褐皮书)中提到这一现象后,“玩儿失踪”成为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趋势之一。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经营网页设计公司的克里斯·洋子,对BBC分享了自己刚刚遭遇的一起“玩儿失踪”事件。她找了一位承包商,委托他完成一项设计工作。“这家伙瞅着像好人,看起来很适合这份工作。按照常规流程,我们从一个非常简单的项目开始。他接受了这份差事,但交付日那天,他消失了。”洋子说。
洋子给他一连发去几封邮件和几条短信,都没人回复。第一次项目碰头会他也没来参加。他自始自终完全保持沉默,所有与他联络的努力都石沉大海。实在拖不起了,洋子把工作交给了别人。
不久,一名自称是此人朋友的男子发来电子邮件说,那名男子在车祸中不幸丧生,并向洋子索要一些处理后事所需的税务信息。她察觉到有些不对劲,便上网搜索这名承包商的推特账户,结果发现,在社交媒体上,这位兄台不仅还活着,而且简直“活蹦乱跳”。在最近的一条推文中,他答应亲戚要去参加家庭聚会。“他发了一张手里拿着一瓶威士忌的照片,配上文字说‘我不但要去,还要带上这瓶酒’。”洋子把这些信息截屏,转发给他的“朋友”:“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看起来他还活着!”
在北京一家私企做人力资源(HR)的谈小姐对《青年参考》表示,“玩儿失踪”现象如今“特别常见”。“有的说‘抱歉,我不想来了’,有的不接电话,还有的干脆直接拉黑HR的微信和电话。有个孩子最绝,居然跟我说她有社交恐惧症。”一谈到“玩儿失踪”,谈小姐气不打一处来:“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他们为什么“玩儿失踪”
为逃避工作而“装死”是极端例子,但消失并切断与雇主的所有联系绝非孤立现象。员工为什么要“玩失踪”?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些人将此归咎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招聘公司ManpowerUK董事总经理克里斯·格雷对BBC表示,员工们敢这么“嚣张”,部分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就业市场供不应求。“失业率正处于近20年来最低,所以他们很容易换来换去。”
谈小姐对此有同感。“有的人只是为了积累面试经验而顺手投份简历,有的人虽然口头答应来上班,但其实还没想好,还有的人是因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她表示,为了避免候选人“放鸽子”让公司管理者措手不及,他们平均每个职位都要发出两份offer。
另一个因素与年轻一代的沟通方式有关。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软件让人们能更快速地建立关系,但缺乏面对面沟通的个人联系往往缺乏深度,也更容易破裂。既然HR只是个从未谋面的微信联系人,很多人就认为没有必要与他们进行尴尬的对话,只要“删掉微信并拉黑”就万事大吉。
还有一些因素是雇主不愿承认的。BBC称,就职于英国零售业的一位中层经理匿名表示,她从公司直接消失是因为找到了一份新工作,需要她立即入职,尽管她与原公司签订的合同里写着,“离职必须提前3个月通知公司”。
这件事发生在她的职业生涯早期,当时正是经济衰退最严重的时期。她二话不说直接“神隐”,是因为受够了原单位的“不安全和变幻无常”。
“有同事在年终考评后被炒了鱿鱼,再也没有回来。当你看到老板对员工是多么苛刻时,作为雇员,你忍不住会想,‘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BBC指出,这位经理的话颇有代表性。“玩儿失踪”的并非只是劳动力的卖方。几乎所有职场中人都有过投简历后“泥牛入海、再无回音”的求职经历,或者体验过参加面试后再也没人理睬的窘境。一名男子表示,在提交简历、参加测试并通过了三轮面试后,招聘方就此“神隐”,没人费心通知他“你被刷下去了”。
美国问答网站Quartz在2018年12月公布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求职者表示,他们根本没有收到公司的回复。
“他们是在自食其果。”一位评论员在职业网站“领英”上表示,“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情况:管理层决定裁掉30%的员工,以保住自己的奖金;上周五下午还能刷卡离开公司,下周一早上员工就进不了办公室了……为什么雇主可以不讲情理,员工却不能原样奉还呢?”
“玩儿失踪”等于自断后路
“玩儿失踪”现象让雇主非常头疼。克里斯·格雷表示,如果员工不告而别,公司的应对办法实在不多。“雇主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招聘,如果招来的人放鸽子,你肯定不想浪费更多时间弄清他们失踪的原因。”
“这种做法是在延长招聘时间,折磨HR,让他们处于持续的压力之下,并迫使公司彻底改变招聘流程。”专栏作者奇普·卡特尔在领英上写道。
对员工来说,直接消失可能让他们回避了尴尬的谈话,但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让他们后悔莫及。没有人会喜欢一个不辞而别的人。
“这种做法是非常不专业的,我告诫任何人都别这么做,无论你是雇主还是员工。”Robert Half区域总裁唐恩·费说,“对员工来说,这无疑是在给你以后的职业生涯埋雷;你不知道今后会不会再次碰到这家公司,或者那个被你放鸽子的HR。所以,你要永远保持专业性,这是对你自己负责。”
谈小姐也表示,应聘者不要无声无息地消失。“你可以先在线上告诉我,比如发微信或邮件,然后给我打个电话。拒绝都不能亲口跟我说吗?10分钟电话和10分钟微信交流提供的信息量差别很大。”
谈小姐建议求职者实话实说。“别再用蹩脚的理由敷衍我,请你告诉我真实理由。与拒绝表白者一样,你把想法实实在在地告诉HR,我们会理解的。除了知道真实的答案,被拒的一方也很在意你的态度是否诚恳。”
除了让雇主不爽,还有一个原因让你对“玩儿失踪”说不,那就是你的业内声誉。员工调查公司Tinypulse高管迦勒·帕皮诺告诉美国“商业内幕”网站:“其他同事知道你‘放鸽子’后会想,‘真是太不专业了,这个人太不靠谱’。如果你离职后仍然想和某些同事保持联系,最好别给人家留下这种印象。不要自断后路。”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