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绵密的雨落入贵州黎平上少寨的稻田,穿过蛙声与鸟鸣交织的乡间小路,寨子前八舟河的水流也变得湍急起来。喧天的锣鼓声中,中国青年报社携手共建的新红军桥在这里建成通车,三四百人挤满了桥上桥下,不少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也请假回乡,见证这座新公路桥的落成。
距离新桥50米之外,是一座用木头搭建的老红军桥。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路过贵州黎平上少寨时,与当地群众共同搭建了这座桥。80多年来,这座桥几乎每年都被洪水冲垮,垮了再建。上少寨600多名村民大多数是苗族,木桥曾是他们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
2016年9月,《中国青年报》视觉中心3名记者通过摄影、文字、视频等方式报道了上少寨红军桥的现状,在报纸刊发摄影专题《寨子有座红军桥》,在微信公号“守候微光”为红军桥旁的孩子发起募捐。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2017年,中国青年报社携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中石化集团决定为上少寨新建公路桥。
新红军桥通车的前一天,47岁的吴长书提着油漆桶,一遍遍地给新桥的护栏刷油漆。吴长书过去在建筑工地打工,知道寨子里要修公路桥,就辞掉外地的工作,回乡来做一名“监工”,家里的10多亩地都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天天泡在修桥工地上。他说,这座桥来之不易,修好后还要承担往外运输村里特产的任务,每个关键的细节都要亲自盯着。他生怕下雨涨水会冲走建筑材料,还自发为桥的修建站岗放哨。
在广东打工9年的吴迁龙第一次在不是春节的时候回到寨子里,还带回了自家7岁的孩子。过去,寨子里的孩子去上学,都得有大人牵着手走过颤颤巍巍的老桥,还有孩子掉到河里被水冲走。新红军桥通车后,据说会有校车开到村里来,孩子们早上也能多睡半个小时。这个变化让吴迁龙有信心把孩子送回寨子上学。
未来,吴迁龙还有更多打算。有了能通车的桥,风景秀丽的八舟河、百年的古寨就有了更多对外展现容颜的机会,说不定可以开民宿,不用背井离乡也能富起来。
2017年《中国青年报》摄影版报道《寨子新建一座桥》中提到过的上少寨女孩吴书瑶,曾经一边在县城打工一边为实现当教师的理想努力。如今,她已经如愿成为黎平县永从乡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每周往返于上少寨和32公里外的永从乡之间,红军桥连接着她的事业和寨子里的家人。新桥建好后,她回家的路途更近了。
几年前,为修桥奔走多年的吴锡焰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主动辞去了村民小组组长的职务。后来,公路桥有了进展,村民们都让他“出山”,把修桥的事干到底。现在新桥通车了,吴锡焰还不能休息。新桥周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村里几座红军住过的老石头楼,现在也大多成了危房。如何让乡亲们生活得更好,让封闭的山村开放起来?他还在为此四处奔忙。
近几年,村里种起了椪柑、杨梅等经济作物。之前没有公路桥,水果要运出去,只能靠扁担挑,村民经常看着订单发愁。如今,运水果、跑运输、搞旅游,都因为公路桥变得可能。公路桥修通前,吴锡焰咬牙花6000元买了一辆二手小面包车。他经常跟寨子里的乡亲说,只要这座桥修好,整个村子就盘活了。
新旧两座红军桥相距50米,穿越80多年的历史隔水相望,一脉相承的桥带来了胜利的回忆,也带来了富裕的希望。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世昕 白皓 见习记者 孔斯琪/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