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太奶奶十分想念爷爷,看了爷爷从南京寄回来的照片后误以为他另外组建了家庭,不要这个贫困的家了,很责怪爷爷,托人给爷爷写信,指责他‘不忠不孝,忘恩负义’。”
今天,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教育局退休干部冷启中向再走长征路的记者讲述“红色特工”冷少农背负家人误解、投身革命事业的短暂一生。
1900年1月,冷少农出生在瓮安县冷家堡的一户贫寒农家,原名冷肇隆。他年少读书时接触了大量共产主义著作,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少农”,立志要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事业贡献一生。
冷少农25岁时进入黄埔军校工作,还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办公室秘书。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被迫转入“地下工作”。同年,冷少农奉周恩来指示潜入南京。
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的何应钦是贵州人,冷少农就利用与何应钦的师生关系和同乡关系,打入国民政府军政部担任秘书,获取了不少重要的政治军事情报。
“特工”身份特殊,工作充满危险,冷少农无法向家人言明自己究竟在南京干什么。为了安抚家人情绪,他曾请托时任国民政府瓮安县要员的亲戚曾春如,给家人带回一些自己在南京的工作、生活照片。
看过照片后,冷少农的母亲误以为儿子忘了家中的妻儿老小,托人给冷少农写信,指责他“不忠不孝,忘恩负义”。
接到母亲来信后,冷少农又赶紧给母亲回了一封长达14页5000多字的家书,信中这样禀告自己的抱负:“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受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我们这样的做法,自然有一般人不满意,有些是不了解,有些是对于他们有利害关系,随时都在阻碍我们,反对我们,甚至要杀害我们……”
冷少农还在信中写道:“回家的事不能定的,要是革命迟一点成功,或者中间遭了挫折,我自己就死在外面,跑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更说不上回来不回来了。”
一个刚从军校毕业的青年,是怎么当特工的?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中共早期杰出的红色特工之一,冷少农当时的一纸情报足以抵挡百万雄兵,甚至能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930年10月至1931年秋,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进行了三次军事“围剿”。
紧要关头中,冷少农把从国民党高层获得的三次军事“围剿”等机密情报秘密送了出去,为红军反“围剿”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932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南京地下党的组织遭到破坏,冷少农被关入牢狱。在狱中,他带着深深的期许给远在家乡的独子冷德昌写了一封家书:
“一个人除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外,还须顾及到社会人类,而且个人问题须在解决社会人类整个的问题中去解决。你除好好读书写字,养成能力而外,还须健全你的身体,每天除读书写字而外,还须作有规则、有益健康之运动与游戏,使知识与体力同时并进,预备着将来之艰巨。”
得知冷少农被捕的消息后,周恩来一方面要求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想尽一切办法组织营救,一方面曾亲自出马疏通各种关系极力营救,但都没有成功。
1932年6月9日,冷少农在南京雨花台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2岁。
冷启中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经过瓮安时,周恩来派两名战士乔装成商人来到冷家,以冷少农朋友的身份看望家人,赠送了10枚银元表示慰问。那时,太奶奶依旧不知道爷爷已经牺牲。
冷启中回忆,爷爷多年没回家,其实奶奶商娴贞已经悄悄向冷少农的同学打听到了牺牲的消息,却一直瞒着太奶奶。直到194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太奶奶才得知爷爷已经去世,但仍不知因何身亡。
“我爷爷生前是一个心里时刻想着国家、有革命理想的人。”冷启中说,爷爷牺牲后,家里剩下太奶奶和奶奶两个寡母当家,种地、喂猪等农活全部落在她们身上。家里条件并不好,但两位长辈时常教导晚辈努力学习,将来像爷爷一样为国家、为人民做些有用的事情。
本报瓮安7月9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焦敏龙 朱彩云 王羽璋 曲俊燕 记者 田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