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至喀喇昆仑山无人区里的吾甫浪沟巡逻线,是全军唯一一条骑乘牦牛巡逻的边防线,因为山险水险,这条往返全程96公里的巡逻路被称为“死亡之谷”。新疆喀什军分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守护着这条危险的边防线,而耸立在吾甫浪沟的中巴9号界碑,更是连队每一名官兵向往的精神高地。
7月2日一大早,笔者跟随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和4名护边员,骑着牦牛踏上了漫漫巡逻路。
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50多年前拍摄的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就取景于此。这里平均海拔47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的46%,年平均气温3.3摄氏度,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3摄氏度,寒季长达8个月。
内地7月已是盛夏时节,这里依旧寒气逼人。出发前,带队的边防团政委沈新明和红其拉甫边防连连长杨映伟再三叮嘱大家,一定要穿上厚实的衣服,以防进山后冷。
一
吾甫浪沟巡逻线往返一趟要5天时间,中间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80多次蹚过刺骨的冰河。巡逻分队第一天的目标是翻越第一个5000米雪山达坂,在天黑前赶至铁干里克的山坳处宿营。
骑着牦牛行走在帕米尔高原上,前方是连绵不尽的雪山,雪线很低,积雪很厚。空气越来越稀薄,坐在牦牛背上,笔者头疼开始加剧,呼吸也越来越急促。
牦牛被称作“高原之舟”,因身上长有浓密的长毛,所以耐寒、耐旱、耐缺氧,是帮助官兵们顺利穿行吾甫浪沟的理想交通工具,在官兵眼中,他们更像是无言的战友。
笔者是第一次骑牦牛,对它的习性不太了解,一路上它走走停停,偶尔会耍一下牛脾气,老是与其他战友的牦牛扎堆前行,有时还会扭头往回走。
晚上9点多,天色开始变暗,巡逻队在一处山坳里宿营,晚饭吃上了炊事员精心准备的自助火锅,冻了一整天的身体终于有了热量来驱寒。杨映伟连长说,过去牦牛背上驮的多为医疗用品、帐篷睡袋等,给养物资只有压缩干粮和馕饼。近年来,高压锅、大米等都能带上路。如今到沟里巡逻,他们也能随时吃上热乎饭了。
但保障力的提升无法改变深山中可能面临的危险。2014年,巡逻分队在宿营时遭遇狼群,十几只狼包围了宿营地。大家聚拢在一起,点燃篝火,与狼群对峙了整整一夜。天亮时,狼群散去,官兵们顾不上休息,又匆匆赶往下一个点位。
第二天,巡逻队步入无人区,这算是“进沟”了。随着海拔不断攀升,氧气越发稀薄,紫外线也越来越强烈,队伍时常需要行进在陡峭的斜坡上,牦牛脚下的石头“哗哗”往下滚落,然后摔下三四百米深的悬崖,“往上爬的速度,一定要超过石头往下滑的速度。”战士们提醒说。
走这样的路,谁也不敢把脚全部放进脚蹬里,因为要随时准备在牦牛沿着陡坡下滑时“跳牛自救”。
突发情况说来就来,带路的牦牛是军医罗辉骑的,那头牦牛快要爬到山顶时,突然扭头向陡坡下冲去,后面紧跟的牦牛纷纷效仿。这时,向导拉齐尼·巴依卡一个箭步勒住头牛的缰绳,最终化险为夷。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是连队官兵熟悉的好战友,也是巡逻分队的向导,60多年来, 拉齐尼·巴依卡祖孙三代义务为连队官兵当向导的故事流传很广,他们一家三代人的足迹踏遍了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
拉齐尼一家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1949年12月,生长在帕米尔的塔吉克族牧民凯迪拜克自告奋勇,为刚刚组建的红其拉甫边防连当义务向导,他就是拉齐尼的爷爷。从此,他们家的“护边史”就这么一代接着一代续写了下来。
2004年,凯迪拜克的儿子、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再也走不动了,他把25岁的儿子拉齐尼叫到身边说:“解放军日夜巡逻是为了保家卫国,我们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边民,给他们带路是理所应当的,现在轮到你了。”
而在拉齐尼心里,成为护边员是顺理成章、责无旁贷的事,因为他是跟在爷爷和爸爸身边,在巡防护边的路上长大的。今年39岁的他,已经为连队官兵当向导14年了。
巡逻队穿行在乱石滩上,旁边就是陡峭的悬崖,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心悬在嗓子眼儿”。官兵们说,去年经过这一段路时,上士刘宗鑫的脚底突然打滑,人和碎石一起往下滑,幸亏杨映伟连长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了他的衣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
7月4日,深入无人区后,山路越走越险。所谓路,其实只是牦牛在半山腰上踩出来的只容一人通过的碎石小道。在乱石中寻找落脚点,对牦牛的跟腱伤害很大,队伍中一头牦牛的两只后腿就被乱石割伤,鲜血直流。
高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云层越来越低,很快雪花就纷纷扬扬地飘落,温度降到了零下5摄氏度。沈新明政委提醒大家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能有丝毫懈怠。
为了确保安全,笔者主动从牛背上下来,牵着牦牛小心翼翼地向前走。
杨映伟连长讲,无人区没有人,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这里有前腿长后腿短的黄羊,羽翼足有1米长的雄鹰,还有狗熊和成群的狼……
2015年的一次吾甫浪沟巡逻,官兵们行进到一处断崖时,突然几块石头滚落,战士田壮骑乘的牦牛受惊,两个后蹄滑下断崖。牦牛前蹄扒住崖壁,后腿拼命蹬住岩石,呼呼地直喘粗气。
田壮紧趴在牛背上,一动也不敢动,最终在战友帮助下,他和牦牛才死里逃生。
已经第三次参加吾甫浪沟巡逻的中士肖瑶说,这种险情在巡逻路上经常遇到。在这“死亡之谷”巡逻路上,官兵最怕途经半山腰时遇上黄羊。一旦惊动了黄羊,它们便在山顶蹦跳跃起,踩落的碎石极易砸伤人。
几十年来,连队已经有100多名官兵在巡逻途中因山高路险而滚落冰河或者掉进山谷,8头牦牛因超强度巡逻累死在路上。
整个巡逻路上,官兵们总共要84次蹚过冰河。来自新疆伊犁的哈萨克族战士、上等兵胡尔曼·别克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尤其擅长马术,但骑牦牛巡逻还是头一遭。牦牛不愿意过河,他就用骑马的经验扬起鞭子赶牛,可牦牛脾气倔皮又厚,挨了打反而掉头往回走,拽缰绳也不管用。
刚蹚过两道冰河,上士刘宗鑫骑的牦牛蹄子就被冰河中的乱石划伤了,他多次尝试想给身边的“老伙计”包扎一下,但它一个后踢腿,让刘宗鑫望而却步。
在冰河的中游,有一处石头堆起来的坟墓,里面安葬着一头纯白色的牦牛,战士们叫它“白英雄”。“白英雄”是全国人大代表、连队护边员拉齐尼家的牦牛。
2014年9月26日,“白英雄”因为负重太多,过冰河时石头很滑,一不小心摔断了脊椎。没办法将它送出“死亡之谷”,官兵们只好含泪把它留在一处有草的地方。等巡逻官兵返回的时候,发现它已经被狼吃得只剩骨头和皮,官兵们哭着把“白英雄”的遗骨就地安葬。
以后连队官兵每次巡逻至此,都会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给“白英雄”献一把青草、浇一捧雪水、敬一个军礼。今年也是如此,边防团政委沈新明带头为牺牲的“白英雄”献上青草,“一是表达对它的思念;二是感谢它为我们卫国戍边守防献出了生命。”
三
经过3天艰难跋涉,巡逻队终于到达了9号界碑的山脚下。官兵们把牦牛拴在山下,留一名护边员看守牦牛,其他人要徒步攀登到100米高的山坡上,9号界碑就矗立在那里。
100多米虽然不算高,却是最难走的一段路,山坡足有五六十度。笔者跟在队伍的最后,只见上面的飞石不断滚落下来。这样的情况下,官兵们只能小步跟进攀登。
攀上山顶,当大家看到矗立在那里的9号界碑时,都激动地欢呼起来,再远处就是巍巍喀喇昆仑山。
看到界碑,官兵们似乎都忘记了缺氧,一路小跑奔向界碑,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水泥界碑足有两米高,两个饱蘸红色的大字“中国”在高原的阳光下,显得鲜艳醒目。官兵们有的清理点位周围的杂物,有的擦拭界碑,沈新明政委和杨映伟连长负责为界碑描红,这是每次巡逻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
随后,官兵们脱帽敬礼,齐声唱起了连歌:“红其拉甫很高很高,红其拉甫很远很远,我们这个地方叫边关,界碑树在云里面……”
在9号界碑下,笔者用相机为巡逻队的每一名官兵拍照纪念,“这张照片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无比珍贵。”
四
9号界碑是此次巡逻任务的终点,返回途中,大部分官兵带的饮用水已经喝完,战士们的嘴唇上都干得起了皮。杨映伟连长于是将自己水壶里仅剩的半壶水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官兵们你一口我一口,喝了一圈,水壶里的水似乎并没有减少多少。
后来才知道,战士们都只是用水湿了一下嘴唇。因为大家知道,连长水壶里的半壶水关键时刻也许能救命。好多官兵最后实在渴得顶不住,经过冰河时就趴下来喝两口冰河水,一股凉意直抵心房。
返回路上,笔者和不少官兵的额头上都结出厚厚的痂,状如老茧,那是紫外线长时间照射和冻伤的结果。雪山、乱石、冰河,恶劣的自然环境,艰险的巡逻路线,官兵们早已习惯了与苦作伴、以苦为乐。
连队上一任指导员王立,军校毕业后主动选择来到这里戍边。他的老家在四川,自然环境优美,而到了红其拉甫边防连,高原上连吸足氧气都成了奢望。
面对内地与边防的巨大反差,他说:“选择红其拉甫就意味着要吃更多的苦,我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如今,他已成长为边防团宣传保卫股股长,成为官兵们看齐追随的标杆。
风餐露宿,顶风冒雪,在高原无人区里巡逻,在有的人看来这也许是无法接受的苦差事,但在边防官兵心中,为祖国守好边防是一件幸福事。
连队一代代官兵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1989年9月的一天,时任连长任世飞带领巡逻分队抵近9号界碑,当时已是下午6点多,官兵已疲惫不堪。9号界碑就在陡峭的山坡上,站在这个点位,可以对方圆5公里的目标进行有效观察。
由于山高坡陡,大家只能像壁虎一样紧贴山壁,一点一点向上移。山石年久风化,被风一吹呼呼啦啦往下掉。战士温新友爬到半山腰时,头晕眼花直冒虚汗,好几次差点掉下山崖。大家劝他别上了,可他却说:“作为边防军人,巡逻到不了点位,就是最大的失职。”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爬行,官兵们终于来到山顶,他们用血肉模糊的双手,抚摸界碑上清晰的“中国”二字时,眼睛都湿润了。官兵们眼含热泪,向着北京的方位高喊:“报告祖国,9号界碑平安!”
返回的路上,杨映伟连长说,在红其拉甫边防连,能够参加吾甫浪沟巡逻执勤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到吾甫浪沟去巡逻,做一名真正的勇士”始终是连队官兵的共同信念。参加这次巡逻任务的连队驾驶员、上士辛小龙,当兵十几年都没机会参加吾甫浪沟巡逻,好不容易才“求”来了这次巡逻任务。“好多新同志都能当勇士,我一个老兵总不能落后了。”辛小龙说。
沈新明政委来到这个边防团任职已是第二年,也是第一次带队参加吾甫浪沟巡逻,一路上,他充满激情,总是骑着牦牛走在队伍的前面。其实,他的孩子和妻子刚从老家赶来,还没见上一面,他就带领官兵骑着牦牛进山了。
他说:“吾甫浪沟作为我们团最远最艰苦的一个点位,带队到那里巡逻是我们每一名团主官的必修课,有利于我们尽快掌握防区边情和巡逻点位的情况。”
他常常说起,团部附近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座烈士陵园,那里安葬着28位戍边军人。烈士们平均年龄不到23岁,他们中最小的17岁,最大的也只有27岁,有的入伍一两年就牺牲了。
“军人奉献的不仅仅是自己,有时连同他的妻儿都付出了青春乃至生命。”沈新明感叹说,“1976年,一名叫丁理引的军嫂来到这里探亲,因高原疾病离开了人世,年仅33岁。”
7月6日,巡逻队踏上了返回连队的最后一段路程。不知过了多久,314国道隐约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再远处可以看到,连队瞭望塔上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高高飘扬。
大老远,就看见留守在连队的官兵们向我们跑来,泪水在大家眼眶中打转,那感觉好像是见到久别的亲人。
胡铮 张庆良文并摄 视频制作 胡铮 江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