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总是出乎意料,就像赵旭也不承想在人生第39个年头,自己突然火了?!
赵旭是太原十二中的一名语文教师,从教16年,基本上是学校——家“两点一线”,她自称“旮旯教师”,寓意在这一方讲台上“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3年多前她开了个公众号“语文可以这样学”,从此生活中又多了一项“设置”——录语音,开线上课。
今年5月9日,一如往常,赵旭登录自己的公众号,却发现粉丝数量一夜之间暴涨好几倍,如今已涨至近百万,“发生了什么?”她不禁问自己。后来才知,她在“我与祖国共成长——时代新人说”中的演讲播出后便迅速“霸屏”,有人看后拍案叫绝,有的留言“相见恨晚”,也有人说看到流泪。
自此,几乎每天,赵旭总能收到不少好友请求、陌生来电以及五花八门的留言,有人花大价钱请她去给团队讲课,有网友慕名从外地赶来请教语文的“学习经”,各地粉丝纷纷邀她到当地聊关于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恰如“忽然一夜清香散,散作乾坤万里春”,如今,“旮旯老师”真如牡丹般在网络了开出了一片姹紫嫣红。
“套路”是最简单的一条路,也最害人
孩子们不会写作,其实就是不会用自己所读到的东西,只知道“开卷有益”,却不懂得“掩卷沉思”
为什么会“红”?赵旭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
其中因素很多。在她看来,演讲提供了大家认识她的平台,她演讲的内容又是全民关注的教育话题,而且自己还有公众号可以和公众互动。但更重要的是,她所说的内容稳准地戳中了大家的痛点,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比如,她在演讲中提到:个别老师每天乐此不疲只做一件事情,研究各种考试技巧,然后将这些技巧变成一个又一个“套路”,满腹“套路”的他们,将学生教成了千人一面,将文章教成千篇一律。在他们的“设计”下,学生所写的文章,乍一看:哟!一闪一闪亮晶晶;仔细瞧:满篇都是假惺惺,你对我“虚情”,我对你“假意”。这哪里是在做教育?这分明是在互相伤害啊!
赵旭见过太多“套路”文章——开头都是排比句,中间都得一波三折,结尾都是感叹号;提到司马迁,必提“宫刑”,说起农业,只知道袁隆平;写人物都是柳叶眉、樱桃嘴,写游记都是出游很开心,离开很不舍……
前不久,还有家长给赵旭说,孩子考试作文是写“我的一位阿姨”,但孩子只背过一篇“我的一个同学”,然后这孩子就一字不落地把自己背过的那篇写了上去。“可以想象孩子在写这篇作文时多绝望。”赵旭觉得痛心,尤其在做作文比赛评委时,她发现许多篇文章如出自一人之手般相像,偶尔捞到一篇写活生生的人的文章,便如获至宝。
学生的写作究竟哪里出了问题?首先是阅读出了问题。
“写作是一种输出,没有阅读就没有东西可输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实际上孩子们不会写作,其实就是不会用自己所读到的东西,只知道‘开卷有益’,却不懂得‘掩卷沉思’。”
而在教学生阅读时,老师是否又真正做好了多元化的引导?“个别老师把所有的阅读都给学生解释成一个样子。”赵旭说,“比如灰姑娘的故事,如果我讲,我一定会问我的学生,什么才算真正的美女?如果你是灰姑娘,在12点钟声敲响时会不会逃掉?你愿不愿意以真实的样子来面对王子?这不仅是阅读了,可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在赵旭看来,正因为千篇一律的阅读教学,才让孩子们的写作也变得“千人一面”。“其实很多老师也懂阅读,但还按照既定的‘套路’来教。因为‘套路’是最简单的一条路,但不是真正的教育。‘套路’是老师已经提纯过的东西,并非学生真实的所想所感,但学生知道自己只要背会就能得高分,学生会藐视教育的力量,觉得教育无非就是一个又一个‘套路’。”
但这些“套路”也最害人。“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愿意再去观察、思考、表达,现在很多人的语言已经很匮乏,不用网络流行语、表情包,好像就不知道怎么表达当初本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正如赵旭在演讲中所说,“慢慢地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心底的波澜……他们只知道低头学习别人教给他的考试重点,却不了解知识背后的文化。他们生怕自己输在起跑线上,却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终点线前”。
“反套路”写作是种表达的渴望
如果老师很“装”,一直“套路”,学生也都个个影帝影后般配合你的“表演”。你一旦不装,和学生交心,那学生也能和你说点实话
“写作其实是一种表达的渴望,是一种比语言更精准的表达。说出来的语言稍纵即逝,而文字是对生活的一种长久留存。”赵旭喜欢写作,或者说喜欢用文字来记录生活,1999年考入了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4年后毕业即走上了讲台。而教孩子写作,在她看来,“主要是引导孩子去观察真实的生活和这个世界,去发现美,向往美,然后用文字创造美”。
很多作文之所以千篇一律,“假大空”,其实是缺乏细节,而细节则来自于观察。“写人物时,眉毛多半是‘柳叶眉’,嘴巴肯定是‘樱桃小嘴’,腰就是‘杨柳腰’。”赵旭说,这哪里是在写“美人”,美人不是由植物组成的,这是在写“植物人”吧?她让学生假装自己是柯南或福尔摩斯,通过观察人的皮肤、服装或手上有没有老茧等,练习判断这个人的家庭、职业。“于是,每个人都跟侦探似的,听妈妈怎么讲话,看爸爸怎么拿杯子。老师在学生写作中的角色则是兴趣的激发者”。
“也有很多孩子的确会观察,你跟他聊楼下的小摊贩,他会描述得特别好。但第二天一说写篇‘熟悉的陌生人’,他脑海里完全没了小摊贩,而是开始想曾背过哪篇相似的文章。其实他们有时是和生活脱节的。”赵旭觉得,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积累写作素材就十分必要,“有时就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很多家长做不到,老师也不了解楼下有那么个小商贩,也没启发到”。
关于写作素材积累,赵旭有个“小诀窍”——一有想法就随手记下来,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或简单的事,但记下来就会成为一个“提醒”,提醒这也可以变成素材。
当然,一位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学会真正的思考,写出他们的真实想法。“但如果老师很‘装’,一直‘套路’,学生也都个个影帝影后般配合你的‘表演’。你一旦不装,和学生交心,那学生也能和你说点实话。”对此,赵旭感受深刻。
有次,她在课堂上分享《‘一个人’的篮球队》的故事:热爱篮球的16岁少年叶沙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其父母捐出他的器官让7位患者重获新生。其中5名受捐者组建了一支名为“叶沙”的篮球队,并走进WCBA赛场替叶沙实现了梦想。讲完,赵旭问学生,你们愿意不愿意捐献器官?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要以他为榜样”“我愿意捐”“如果我没有这个器官可捐,我就把我的全部遗产捐了”……
“类似作文中的空话、套话,一听就很假。”这是赵旭的第一反应。
赵旭接着问那位要捐遗产的男孩子,“你先把你刚买的那份习题册让同桌做,可以吗?”他犹豫了。
又问:“你再把你最心爱的那双跑鞋让给你的对手去参加比赛,行不行?”他不说话了,班上安静了。
学生们开始思考自己到底会不会捐,不同角度的考量,不同的回答出现了,一场关于捐或不捐的争论也开始了。“思考,就是要不断追问,在追问之中学生明白了叶沙及其家人的伟大,老师也明白了学生的顾虑,并且大家可以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遗憾的是,很多老师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要捐器官”便到此为止,认为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圆满了。
但赵旭总不走寻常路。课堂上,她时常与学生讨论时事,分享有趣的见闻,举办辩论赛,还会定期让学生做些随笔练习。“无论是课本中的典故,还是习题中的小细节,她都能够将其发挥成一个写作主题,然后让我们自由发挥写一些感想进行分享。”下了赵旭的课,学生朱家昕总觉得意犹未尽。
等真正落笔时,赵旭一直向学生强调,一个人写文章的目的是要告诉别人你知道的,但别人不知道又想知道的东西。
像在和很多人拔河 更像和自己较劲
真正的教育,给人的不仅是知识,要给人诗和远方,还要给人发现美的眼睛、向往美的心灵和创造美的双手
除了教别人写作,赵旭也在公众号上进行着自己的“创作”。自称“经常三分钟热度”的她也没想到自己这场“创作”能坚持3年多。
3年多前,同办公室的一位教师即将退休,临行前一言不发地收拾自己的东西。
“赵旭,你觉得我现在最难过的是什么?”那位同事突然回过头来问赵旭。“可能是要离开学校,觉得不舍得吧。”赵旭回答。“我最难过的是我这么多好的教案,再也没有学生能听到了。”同事拍着手边那一尺多高的教案说。
那一刻,赵旭突然觉得很心酸,她想到自己也会有退休的这天。于是,对微信公众号的操作“一无所知”的赵旭开始鼓捣自己的公众号,“我也有很多自己教学上的想法,不论好坏,我想保留下来,说不定后人能从中甄别借鉴”。
“风趣幽默”“有用且有趣”,这是粉丝们对她最常用的评价。
她本是高三语文教师,很多中小学生家长在后台疾呼“旮旯老师”讲讲中小学生作文怎么写,于是她按照自己的理念录制适合1~9年级学生的作文课,教思维方法,而非售卖写作“套路”。
于她而言,最熬人的是备课。常常备课时,“看到什么都会想可不可以作为我的上课素材?”脑子一旦蹦出相关创意或想法就立马随手记下来,在赵旭的书房随处可见这些零零碎碎的记录。录课,则往往在忙完一天工作之后,夜深人静之时,赵旭关严家里所有的窗户,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对着某录音App开讲,一般20分钟左右,然后上传、排版,赵旭自己不会设计图片,有时找精准表达心意的封面图都要挑选一天。
每天,她都要登录公众号看看网友们一条条的留言,有家长说每堂课都要让孩子听几遍,有人听出她嗓子哑了还送上了药方,有同行鼓励她坚持自己当初没有坚持下去的事……她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有时也会被浇冷水,“你别给我讲这些,能不能直接给些‘干货’?”“你这么讲,你们班上的成绩如何?”“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怎么能提高阅读?”等等。
“顿时会觉得自己白忙活了。他们想要‘干货’其实还想要‘套路’,或者认为就两三堂课可能孩子就开窍了,他们不是真正懂你的教育。”虽然赵旭今年所带的班51人高考全部达线,但她不愿意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和教育。她坚持认为,真正的教育,给人的不仅是知识,还要给人诗和远方,还要给人发现美的眼睛、向往美的心灵和创造美的双手。
“我现在也回不去了,回不到那些‘套路’里了。”往往,人在自己和多数人的选择不一样时更容易质疑自己,但赵旭恰恰相反,“当有人质疑我,我反而更坚定了,因为我知道他们在质疑我时,逻辑是错误的。”
她说,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人在和很多人拔河。“坚持,并非撑着给其他人看,而是我自己的内心告诉我,一旦我松开手,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到最后,这更像在和自己较劲。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赵旭相信,更多的语文教育者也会找回教育真正的“初心”,而自己只是早一步开始探索并且在坚持的普通老师而已。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庆玲